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大明戚家军精锐最后一战----萨尔浒之战

时间:2013-09-07编辑:历史狂流


 

1、将星陨落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农历十二月七日,六十岁的戚继光突然发病,病急且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十二月八日便离开了人世,这一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一代将星陨落,但戚继光为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戚继光在任时,曾经有将全国的百万明军由他重新轮训的设想,没有被朝廷批准,再次上书请求将九边的数十万边防军轮训,再次遭拒,最终戚继光只是训练了千里边防上的数千名中下级军官,戚继光寄希望于这些受训过的军官能起到类似教导队样的作用,在基层军队里贯彻他的训练作战思想,作用也的确起到了,无论是从东南抗倭时就跟随他,还是镇守蓟北边防时跟随他的一批军官,后来都成为了万历年间明军的栋梁。

    他训练过的军队更是如此,在万历三大征中,都是在相持不下,或者明军连败的颓势中,只要浙兵一到,战场形式立刻改观,浙兵也往往是第一个直捣敌人巢穴的部队----南兵或者浙兵是史书上对民间所谓戚家军的称呼,戚家军是民间百姓对这支部队的爱称,但它不是戚家军的私兵,它属于朝廷的募兵,一般以兵源来自的地域称呼。

  在公元1592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继光整训过蓟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军阵地,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倭寇时代就对戚家军胆寒的日军,在平壤大战中更是被吓破了胆,收复汉城时,浙兵先头部队千余人马,刚到汉城城下,数万日军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朝鲜的史书上处处可见对浙兵的赞誉。

2、萨尔浒的悲剧

  公元1618年,女真酋长、身为明朝二品龙虎将军的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抚顺边将汉奸李永芳的协助下连克抚顺、清河等城,歼灭进剿的辽东总兵张承荫部,明廷举朝震动。万历帝征调全国的精锐部队和身经百战的总兵赶赴辽东,打算直捣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毕其功于一役。调集的部队基本是援朝战争的翻版,总兵也大多是参加过三大征尤其是援朝战争的将领,但问题是自戚继光之后,明朝不乏直接带兵的总兵,但始终缺少统帅级的人物,这次进剿的统帅是已经退休的文官出身的---杨镐

    整个朝廷中提调统帅过数路大军10万以上人马的最高官员只有他了,杨镐在援朝战争中的表现可谓毁誉参半,一方面在中日和谈时,他用了各种计策离间扰乱了日军,但在指挥蔚山战役时遭到大败。大败的悲剧很快又一次在杨镐的手里上演了,10万明军兵分四路,杜松率领主力3万人马从东路进兵主攻,李如柏南路吸引敌主力,马林从北路侧击,川军老将刘綎从东路攻敌侧后,但是刘綎与杨镐在朝鲜战场结下过梁子,杨镐将各地的募兵、客兵和配合作战的朝鲜军,这些最弱又不好指挥的部队全给了刘綎,刘綎并不以为然,他在等地方部队中最强的两支部队的到达----他们是川东女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戚继光侄子戚金率领的浙兵。但杨镐连续催促刘綎进兵,刘綎已经预测到了失败的结局,但他还是说“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毅然率领这队弱旅提前进兵,在这支部队里先到达的一部分浙兵成为了主力先锋。

  努尔哈赤正确判断出明军的主攻方向,采用汉奸李永芳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发扬后金军骑兵机动的特长和连续作战的能力,先在萨尔浒歼灭了明军主力杜松部,后在尚崖间歼灭军事理论家马林所率的北路明军,明军的正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此时南路的李如柏离赫图阿拉最近,李家在辽东驻守两代,对辽东地形最为熟悉,可是李如柏畏首畏尾进兵缓慢,努尔哈赤看出了他的怯战,完全不理会他,回师向东全力对付东路刘綎部。

    刘綎军一路上没有遇到强敌,复杂的地形是最大的敌人,作为前锋得浙兵连拔营寨据点、开路搭桥,逼近赫图阿拉,但可怕的是,此时刘綎对杜松马林两路的败亡完全不知情。在努尔哈赤利用杜松投降亲兵和缴获的号炮的引导下,刘綎进入了地形狭窄阿布达里岗,熟知明军的努尔哈赤知道这支军队里最强的浙兵善于摆鸳鸯阵队形,一旦结阵就会给对手造成大的伤亡,果然明军在这个只能单人单马走的山路上遭到了埋伏在高处的后金军的伏击,迎面而来假扮成杜松部明军的后金军,让前锋的浙兵放松了警惕,狭窄的地形又无法施展,该部浙兵经过奋战与他们的主帅刘綎全部战死。

3、誓死援沈

  萨尔浒一战后,开原、铁岭也相继失守。明军精锐尽失转为守势。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以筑堡、军屯的坚守战略抑制了后金军的攻势,但天启帝即位后,便以其不进兵收复失地为由,罢免熊廷弼。又由一个不懂兵的文官袁应泰经略辽东。袁应泰打算再此征调10万大军进剿,各方准备还没有眉目,后金先发制人进攻沈阳,拉开了明清辽沈战役的大幕。八旗军直扑辽东重镇沈阳,沈阳城高池深,粮秣军器充足,如果坚守至少能到坚持到辽阳援军的到来。

  此时一支明军已经在赶赴沈阳增援了,这就是川浙军团。当五天五夜的萨尔浒大战落下帷幕时,,刘綎一直盼望的川浙军团赶到了战场,但一切为时已晚,此后这支部队被作为一直机动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部队的主帅是年近七旬的老将陈策,川兵带队的指挥官是总兵陈策,川兵中最强悍的当属土家族女将秦良玉的石柱白杆兵,这次出援沈阳秦良玉没有去,白杆兵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领,浙兵的带队指挥官是副将戚金。

  川浙军团虽然都是步兵,但两支军队相同严整的军纪和求战求胜之心,使他们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的赶到了沈阳城不远的浑河边,但还是来晚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仅仅守一天便被攻破。沈阳守将何世贤、尤世忠都是身经百战的勇猛之士,但他们不顾敌情,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了后金军的埋伏,双双战死,主帅一死城中无首,而新任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妇人之仁收留的上万蒙古饥民,成为了后金军的内应,斩关落桥让后金军攻入沈阳。

  急行军而来的川浙军的救援化为了泡影,部队在浑河南岸停了下来,几位将领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周敦吉、秦民屏等几位年轻的将领激愤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坚决请战。军事会议上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终却做出了主动进攻的部署。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敦吉、秦民屏率领3000余人从浑河浮桥过河,在河北岸扎营迎敌,部队主力在南岸结阵驻扎,浮桥上手持白杆长枪的川兵向北岸鱼贯而去,几个时辰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永远长眠在浑河北岸。浑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前辈军事家留下的军事操典,指挥士兵迅速摆开明军著名的车阵,一场血战即将打响…. ….#p#分页标题#e#

4、戚金家世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戚金。明史里没有他的传记,只能从别人的传记里和戚家家族的记载中寻找他的事迹,他是戚继光的侄子,史书上对他最高的评价是 “练兵颇有(伯)父风”,说到这,很多人不禁要问,戚继光的亲生儿子呢?难道真的如流传很广的传说和地方戏中所说的“戚继光斩子”里说的那样,戚继光将违令出战失利的儿子军法从事了么?不然,这是发生在戚继光东南沿海抗倭时期的事情,而此时戚继光的第一个儿子还未出生,那么这个被斩首的儿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他的军中义子。古代的军队常常要靠私恩维系,同龄人、同僚之间一般学桃园结义,而上下级和两辈人则往往是拜干亲,这种习气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的国民党军队。对义子都不留情,也足见戚继光治军的严整。

    戚家的晚辈只有戚金从年少时就作为亲兵跟随伯父戎马倥偬,他耳濡目染了伯父训练指挥,基本上算是戚继光正牌传人,后来戚金跟随伯父又去了蓟北戍边击蒙古,并长期担任浙军的作训主官,以后又随浙军入朝与日军作战,收复平壤时,戚金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墙,因战功做到了副总兵。回国后,做了一段时间江南吴淞总兵,因病辞职回乡。但是他没有回登州。而是去了先祖居住的安徽定远,他的这一脉被称为戚家定远派。

  戚家的先祖戚祥以十几岁的年纪,在家乡安徽定远参加了元末的红巾军大起义,成为了郭子兴和朱元璋的革命队伍里的一名战士,在近三十年的征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应天卫六品百户,此时明朝的统一大业即将完成,元朝的势力被驱逐回了草原,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还有一支强劲的元朝蒙古边防军,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集中了精锐挺进大西南对元朝展开最后一战,在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在滇池湖畔,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统率数千军马的戚祥也身先士卒,当一支利箭射穿了他的胸膛,使他轰然倒下时,他为家族带来了荣耀,也为王朝铸就了脊梁。

    明朝廷追念他的功绩,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背负着父辈用生命换来的荣华,带着沉重感上任了。这种沉重感也成为了家族传统,使这个家族没有像红楼梦里的贾家那样沉沦成纨绔。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仅用了一个不大的世袭官职,就使一个勇武的家族忠心耿耿了有明一代,并使王朝懦弱的继任者们有了一个可依靠的国之干城。戚继光是中年得子,他的儿子基本没有受到过他军事上的教诲,戚金则成了戚家勇武的继承人,但戚继光的亲子作为长子一脉,荫承了家族的封号爵位。而戚金辞官后,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当辽东边事甫起,戚金便向朝廷主动请缨,重新用伯父的整训方法组织起一支戚家军。

5、血战北岸

  回到浑河战场。此时,沈阳城下的后金军吃惊的看到一队武器装束奇特的明军步兵向他们迎面冲锋,努尔哈赤并没有轻敌,立刻派出了凶悍的正白旗部迎战,由于在以往与明军的野战中都是一边倒的屠杀,正白旗军并没有将这一队明军放在眼里,但两军一接触,后金的骑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长枪戳的人仰马翻,并且一旦落马,川兵便拔出腰刀乱砍,很快正白旗就败下阵来,努尔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亲自掌握的正黄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样的败绩,两轮攻击竟使后金军伤亡了两千多人。

    努尔哈赤一筹莫展时,汉奸李永芳禀报说他已经用重金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从沈阳城头发炮完全可以覆盖整个白杆兵的阵地,正当白杆兵列队准备迎战八旗兵的新一轮进攻时,沈阳城上的炮弹落在了他们的队伍里,后金军队一拥而上,终于冲垮了这只勇猛的川兵,川兵将领周敦吉、秦民屏战死,只有少数人冲过了浮桥回到了浙兵的浑河南岸大营。

  至今的军史研究者无一不在诟病陈策等人不及时撤退,反而轻任下级的自杀式怒战,以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错误的浑河分兵战术安排,而将它与明军一贯的分兵必败的痼疾相提并论。其实不然,这只明军实际上已经无法撤退了,后金军攻沈阳轻易得手,并不需要休整,马上就能做再次攻击,加上其骑兵的机动性,如果这支明军撤退立刻就会变成大溃败,他们只能停下来与敌打着一仗,同时陈策他们知道,在他们之后还有三位总兵率领3万明军援沈,坚持到他们到来,或者坚持到天黑,趁夜幕的掩护向后续部队靠拢才有生的希望。

  同时,敌人的进攻随时可以展开,而明军尤其是以火器见长的浙兵设置防御阵地尚需时间,面前的浑河却又不是能阻挡敌人天堑,因此必须派出一支人马主动出击,为主力布置车阵和构筑工事争取时间,陈策肯定向过河的部队下达过,一旦南岸阵地巩固立即撤回的命令。而从过河的白杆兵的战绩上看,他们应当能过完成北岸滞敌的任务。但是,战场形势无法预料,给他们致命一击的不是后金军,而是他们曾一心救援的沈阳同袍。

6、浑河落日

  浑河南岸,浙兵车阵已经构筑完成,车阵是戚继光、俞大猷在北方防御蒙古鞑靼时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对付骑兵的行之有效的战法,战车在行军时可以装载粮草、兵械、军火,驻扎时可围起做营寨,防御时车围成环形防御阵地,将火炮架在车上,同时士兵以车为掩体,释放火铳火炮,在与蒙古和日本作战时,车阵都发挥过重大作用。此时,明军摆开车阵,沉着应战。

  后金军渡过浑河,从四面围了上来。并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从左翼发起进攻,骑兵冲击到300步时,明军浙兵的大口径佛郎机火炮首先开火,一个排炮齐射轰乱了后金军的进攻队形,冲击到200步,车阵内弓弩齐发,后金军仗着骑兵的冲击力和自身的凶悍,继续冲击到100步内,同时开始在马上弯弓射箭,但这100步内正是明军轻火器的火力范围,明军的火铳、火箭、小口径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齐射,后金兵纷纷落马,而且后金兵发现以往总结出来的明军火器“临敌不过三发”,三发子弹之后军阵就被冲破的经验在这支明军身上不灵了,车阵后边三列明军士兵有节奏的此起彼伏,使他们的射击总不间断,这正是戚家军训练有素的火铳三叠阵,但还是有凶猛的后金军骑兵,突破火力网冲击到了车阵前,此时明军中马上冲出手持戚家军特种兵器--铁狼筅的士兵将其刺倒,两轮进攻之后,后金兵坠马伤亡者达三千多人,努尔哈赤立刻变阵,将攻城用的防御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车推了出来,东北地区宽厚坚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车,能阻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后金兵改骑兵为步兵猫着腰跟在楯车后面,进到200步内,明军车阵突然闪开一角,用拉车的挽马组成的骑兵队冲了出来,又将后金的步兵一顿砍杀。#p#分页标题#e#

  正当浙兵有条不紊的与敌周旋之时,后援的明军在朱万良、李秉诚等几位总兵的率领下开进到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而且其前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的二百名斥候骑兵,这样浙兵军团忽现一线生机。但是这支明军却停下来观望战局,努尔哈赤抓住明军怯战的战机,派出皇太极向明后续援军发起主动攻击,皇太极军仅有数千人,却将3万明军打退数十里,这样后金军便一心一意全力准备歼灭这支失去后援和退路的明军浙兵。

    努尔哈赤下了死命令让八旗轮番饱和攻击,后金军队的这种死攻在弃尸累累之后,收到了效果,明军弹尽矢绝,车阵终于被打破。后金军突入车阵之后,浙兵立刻以哨为单位组成鸳鸯阵,与敌展开惨烈的肉搏,每个队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护配合与敌鏖战,特别是浙兵使用由凶猛的日本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挥舞之处后金兵无不血肉横飞,但终因寡不敌众和连续两天的急行军以及激烈战斗造成体力不支,浙兵不断的倒下,总兵陈策斩杀了十几个敌人后,也倒在了血泊里。

    此时总兵童仲揆想趁乱撤离战场,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马说:“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杀入战场,战至傍晚,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让我们想一下戚家军这悲壮的最后一幕吧,残阳即将落下,最后的余晖将天地与浑河映成一片血色。后金兵四面围定,但善于近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与这仅存的明军做最后肉搏的勇气,万箭齐发… …

7、仁武千秋

  川浙军团以牺牲近万人的同时,也使八旗兵付出了伤亡上万人的代价。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只有很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浙兵幸存,明廷派员来抚慰劳军,问这些浙兵有什么需要和封赏,这些浙兵竟然流着泪说,不要赏赐,请把他们编入其他部队,他们要给戚金等主将报仇。朝廷大员们都不得不唏嘘赞叹说,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国士之风。在不久之后的辽阳之战中,这些战士亦全部战死。


   精于研究戚继光战法的登莱总兵张可大,后来虽有心重建浙兵,但他和他刚成立的数百人浙兵部队最终覆没于孔有德之叛中。后来,浙兵的主要征召地--义乌、宁波的县令上书,说国家连年征战,因浙兵善战,不断地被征召和伤亡,此地的男丁已经十去七八,崇祯皇帝终于开恩,不再从这些地区招兵。自此,浙兵、戚家军、以及与他们有关的鸳鸯阵、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明朝愚蠢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并不知道不是因为浙兵善战,是戚继光的纪律、练兵与战术将这些身材并不强壮的浙江人训练成了勇武者,戚继光用自己毕生的经验与心血写成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就是给后人留下的军事宝典,他知道帝国的军队一直由不知兵的文官掌管,但只要按照这两本将训练、行军、作战的方法写的无微不至的书行事,至少不会盲人瞎马。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有此两本教科书般的军事著作之后,再配以《孙子兵法》等谋略书籍,文人掌兵基本可以成为现实。

  明亡清兴,清朝统治者对戚继光的著作虽然没有列为禁书,但基本上不推崇不出版,但民间却将戚继光著作中实用性强的“军体拳”发扬光大,洪拳、南拳、太极拳中都可以见到戚家军拳的影子,戚家刀更是以苗刀之名流传下来,在近代与日本人的作战中继续斩杀着倭寇的首级。当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因为很少遇到海上来的敌人,不知所措中想起了前朝名将戚继光层打败过海上来的倭寇,为了学习这仅有的经验,戚继光的著作再次大行其道。而当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无能征之兵,允许汉族文臣招募私兵民团,毫无军事经验的曾国藩完全照搬戚继光的著作,竟然就训练出来一支能横行一时湘军,慈禧太后曾很吃惊地说,几个汉人文官凭着几本书竟然就能打仗。

  到了近代,教师出身的毛泽东最初的的军事思想同样师承戚继光,他以扬弃的方法继承发展了戚继光的兵法,尤其是发扬光大了戚继光兵法核心内容的以纪律维系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在军队中建立一种统一的道德和信仰思想,戚继光梦想中最高境界军队所拥有的道德高尚、凶猛顽强、纪律严明、装备精良,也都继续被当代的中国军队所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