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称帝,开创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上立下誓碑,上刻誓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朝每一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此碑。在靖康之变后,开封城破,人们才看到石碑上面的内容。那么,赵匡胤立下此碑有何用意呢 ...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 ...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得两句优于常建得前两句,边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 ...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