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诗词典故:东篱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东篱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 ...

    2018-01-11
    诗词典故 东篱
  • 诗词典故:青鸾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 ...

    2018-01-11
    诗词典故 青鸾
  • 诗词典故:折腰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

    2018-01-11
    诗词典故 折腰
  • 诗词典故:楼兰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 ...

    2018-01-11
    楼兰 诗词典故
  • 诗词典故:长城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 ...

    2018-01-11
    长城 诗词典故
  • 诗词典故:投笔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

    2018-01-11
    诗词典故 投笔
  • 誓碑遗训:赵匡胤的遗训内容及目的介绍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称帝,开创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上立下誓碑,上刻誓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朝每一个新登基的皇帝都要去看此碑。在靖康之变后,开封城破,人们才看到石碑上面的内容。那么,赵匡胤立下此碑有何用意呢 ...

    2017-10-10
    赵匡胤 誓碑遗训
  • “烛影斧声”与赵匡胤之死的关系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 ...

    2017-10-10
    赵匡胤 赵光义 烛影斧声
  • 抛砖引玉 诗人赵嘏和和尚的故事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得两句优于常建得前两句,边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 ...

    2017-09-21
    三十六计 抛砖引玉
  • 假道伐虢 晋国连灭虞虢两国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 ...

    2017-09-21
    三十六计 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