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曾国藩家书所蕴含的处世之道

时间:2013-04-07编辑:历史狂流

 


曾国藩

  曾国藩因剿杀太平天国有功,成为清末一代重臣。他的功劳为自己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受到慈禧太后等高层权贵的猜忌。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依靠“装傻”等手段,巧妙躲过了很多明枪暗箭。后人谈起曾国藩时,都会提到他很多做人的“心计”。据说,曾国藩有13套本领,11套没有传下来,只有一部相书《冰鉴》和另一本《家书》流传至今。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嘱咐家里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哪几亩地该种了,该锄草了……
 
  别看曾国藩说的这些是拿不上台面的家长里短,但是如果与当时清王朝统治者对他的提防之心联系起来,就能看出他多么用心良苦了。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天国时,第一次攻克武汉后,咸丰帝很高兴,情不自禁地称赞了曾国藩几句,马上就有一位满族大臣进言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恐怕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帝听后,久久沉默不语。而当慈禧太后掌权后,她对曾国藩更是大大提防。所以说,曾国藩写的那些家书与其是写给家人看的,还不如说是写给当权者看的。除此之外,曾国藩还通过裁军、让出一部分兵权等等手段,来减少朝廷的猜忌,避免了杀身之祸。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行端正著称,这样的老好人,也就没有人太过防范。但是,有两件事,韩琦却做得相当有水平,真验证了那句话:“真人不露相”。宋英宗刚驾崩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宋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却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他反而催促人们急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他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而另一个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韩琦的品行,朝野人尽皆知,就连奸佞的任守忠也没有怀疑其中有诈,乖乖就范。就这样,韩琦轻易就除掉了祸患,仍然不失忠厚。
 
  真正精明的人,会在小事上愚,大事上明。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如果要说过日子,还确实需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真诚、信赖、友好的互相帮助,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如果事事总想算计别人,害怕吃亏,表面上好像得到了暂时的好处,实际上也许丧失了更好的机遇。因为谁都不喜欢与过于精明的人交往,都怕被算计。 
 
  太过精明的人也许一时能得到大家信任,时间长了,大家发觉这样的人待人不真诚,害怕有被算计的危险,慢慢地,也就不愿意与之共事了。职场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见谁都是一副笑脸。人们看不到他们发脾气,猜不透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必定经过深思熟虑。在职场中,确实需要练就一个精明的头脑,只是不要太过了,因为工作不是一个人的独舞,你需要与同事合作。太过精明的人,只会惹人生厌,让大家对你敬而远之。
 
  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做人应该精明,但不要太精明。这样的人也许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从人际交往角度来说,会遭到周遭人的唾弃。三毛曾这样说过:“我最喜欢别人将我看成傻瓜。这样与人相处起来就方便多了。”确实如此,太过精明,会让人感到你刁钻狡猾,而对你敬而远之,结果,你只能做一个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