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战国时期的“阴阳学说”

时间:2012-10-27编辑:历史狂流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邹衍(约前305—前240),又作驺衍,齐国人,居稷下。他把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创五德始终说,认为历史的发展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顺序而循环。每一朝代受五行之一支配,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兴,天必将预先显示支配该朝代兴盛的兆头。这是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来源。他把其前的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的系统化,司马迁评价他说“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可见阴阳学说与儒家有密切的关系。 邹衍战国末曾活动于齐、赵、魏、燕各诸侯国,颇受当权者得礼遇。据记载,他在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有丰富的知识,时人称之为:“谈天衍”。《史记》载他曾作《主运》、《始终》、《大圣》等篇十余万言。 阴阳概念本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提法,《庄子》则有“阴阳,气之大者也”之说。
 
    阴阳家则把事物变化神秘化为阴阳矛盾的作用,即所谓“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期五行说颇为流行,基本观点有相生相胜之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提出“五德终始”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以此论证了周室必将被新王朝所替代。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五行生胜之说来具体解释历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其后,秦汉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封建社会有很大影响。 《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作为理论学派,阴阳家魏晋以后便不复存在,多衍为方士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