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27编辑:梓岚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他的信徒们便对其学说的真正意义展开了争论,其门徒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公元前390年,佛教徒召开了第二次佛教会议,正统的少数派称佛教多数派为异教徒。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两大阵营。其中人数较少但比较正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传统的长者),它的对手则称它为“希那衍那”(“小乘”)。
人数较多但更为自由的一派则称为“摩柯衍那”(“大乘”)。佛教所谓“乘”,是“乘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大乘佛教的思想比小乘佛教要深广些。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教义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教义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它否认灵魂的永恒不变,但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某些方面表现了唯物主义倾向。大乘佛教则主张“我法皆空”,既否认灵魂永恒不灭,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形成了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体系。在对待佛的态度上,小乘佛教把佛陀尊为圣贤、伟人,大乘佛教则把佛陀崇拜为神,两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修行实践上: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修阿罗汉果,以求得自我解脱的空寂之悟。大乘佛教则主张修求佛果,若一时不能达到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菩萨。其修行的内容、方法也不同。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修三学(戒、定、慧)、八正道。
大乘佛教则兼修六波罗密或六度(“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总之,小乘主要要求利己、独善,而大乘则要求“普度众生”。大乘佛教的哲学比小乘佛教更精致,其唯心主义也更彻底,因而更具有宗教色彩。
上一篇:佛教是怎么诞生的
下一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