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王锡朋:鸦片战争时英军最恐惧之人

时间:2016-11-30编辑:历史狂流

王锡朋清朝将领,他曾是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最害怕的将领,英国人想不到孱弱的中国还有这样的英勇之人。后来此人战死被英国人戳烂尸体,还把他的皮扒下来示众。

林则徐“虎门销烟”彻底激怒了英国佬,在叫嚣着“自由贸易”的维多利亚女王干预下,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262票微弱优势同意派兵“报复”中国。但英国人不认为发生在1840年的那场伤到清朝骨子里的“报复”是战争,“鸦片战争”只是中国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例子罢了。

当时的清朝仍生活在天朝上国梦中,道光帝甚至不知道英吉利在何处,与新疆是否有旱路可通。当英国带着40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16艘战舰和540门炮绕过大半个地球侵入这块古老且封闭的大陆时,极少有人会将这批“到岸上腿都不会打弯”的红毛鬼子放在眼里。

很快,中国人就意识到人再多,兵器再锋利,也无法阻挡红毛鬼子的大炮。英国人封锁了珠江口,林则徐只好进行深度防御。英国人脑子活,广州不好打先不打,中国那么多港口,北上吧。一路就来到了杭州湾附近的定海。

定海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要道连接海面,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840年6月,英军来到定海海域,定海知县姚怀祥组织军民迎战,哪里是对手?看似坚固的定海城楼被英军大炮瞬间轰塌,自知无望的姚怀祥面向北京的方向叩拜三次后,投海自尽。定海失陷。

清政府为了收复定海,派出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三大总兵组织官兵迎战,英军被迫撤出定海。清军趁机修筑工事,巩固海防,等待英军反扑。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王锡朋这位民族英雄。

王锡朋自幼熟读兵法,博览群书,负有齐家治国平天下青云之志。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战功赫赫,是道光帝非常倚重的一员大将,亲自奖赏“锐勇巴图鲁”称号。援兵定海之前,王锡朋已经做到了寿春总兵,治军有方,每战皆抱有必死决心,冲杀在前,三军拥护,杀出了“闻寿春兵即远遁”的威名。他也曾协助其他兄弟部队抗击英军,亲手击沉两艘英国军舰,所以英国军听到寿春总兵王锡朋的名字,心中既恐惧又想报复。

几个月之后,英军卷土重来,集结2万人,军舰29艘。此次定海狭路相逢,势必又是一场殊死搏斗。论纸面实力,清军武器落后,单兵素质低,守城人数仅5000。战斗还没开始,天平便倾斜到英军一方。但定海总兵葛云飞激励全体官兵,抱着“贼不足畏,可尽灭也”之信念奋勇杀敌。正是这种必死决心,让英军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强悍,在正面猛攻了几次都被压了下来,甚至牺牲了1000名士兵。

后来,英军组成一支突击队攻占了一条海道,在守军侧翼豁开了一个口子,形势骤变。镇守晓峰岭的王锡朋得知消息,率领部下扛起土炮迎敌。炮弹打完了,就指挥用长矛大刀与敌人肉搏,杀敌无数。在炮火与刀光之中,王锡朋一条腿不幸被炮弹击中,但他仍然挥舞着大刀砍杀。终因寡不敌众,被英军乱刀砍死,年仅56岁。

气急败坏的英军又在王锡朋尸体上乱戳发泄怒火,直至血肉模糊,甚至面目都无法辨认。他们没有想到看起来孱弱的中国人中还有如此英勇之人,残忍的将王锡朋的皮剥下来示众,来发泄他们的淫威,企图威吓住那些疯狂的中国对手。

清朝官兵试图抢回王锡朋的尸体,却始终没有找到,王锡朋也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尸体的清朝总兵。道光帝闻听王锡朋惨遇,不禁潸然泪下,赐御碑,封谥号“刚节”。

人们还未从失去王锡朋的悲痛中缓过来,独守定海城西南竹山门要塞的处州总兵郑国鸿在坚守六个昼夜,击沉英舰十艘后,守城炮台被英军大炮轰塌,只好展开近身肉搏,65岁的刚勇之躯在英军中杀了几进几出,独木难支,壮烈殉国。

守城官兵在求援无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三大总兵只剩下仍在奋勇拼杀的定海总兵葛云飞。最终也被炮弹击中殒命。

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至今在定海晓峰岭上还能看到古炮台的遗迹。光绪时,特建三忠祠,供奉三位总兵的神像,以表彰他们在定海保卫战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阴柔的民族,只要有口饱饭吃,就逆来顺受。可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知道有那么多的铮铮铁骨的汉子曾经也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勇,坚韧与不可欺负。这些硬汉,这些英雄,娱乐时代男色岂能相比?

向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等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