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世民为何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时间:2017-03-31编辑:梓岚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那么秦王李世民为何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既是皇帝又是父亲的李渊,在政变前夕,对于三个儿子的争斗丝毫没有制止,晃晃悠悠的打着太极,妄图平衡儿子之间的权利争斗。三个儿子手足相残的悲剧,李渊要负一半的责任,从性格心理学划分,李世民即便在李渊活着的时候不发动政变,在李建成继位后,也是要造反的。

自太原起兵,李世民捣西河、平霍邑、克长安,使李唐得以据关中以立国,在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更是以亲王之尊征战沙场,灭西秦、定河东、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一连串武功与荣誉,铸就了李世民在军中不可动摇的独尊地位。作为父亲,李渊看到儿子如此优秀,是非常欣慰的。

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来已久,李渊作为皇帝是明白这个制度的,如果在李世民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解除他的武装,虽然愧对儿子,但至少可保兄弟和睦,因为李建成在历史上并非心胸狭隘之人,只要李世民不反,他这位大哥是不会妄动的。

不过很可惜,李渊不仅没有解除李世民的武装,在武德四年授予李世民“天策上将”一职,这个霸气的官职是前所未有的,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文官之首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

当时百官之首的三师空缺,使得天策上将李世民,不管是爵位上还是在权利上,成为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的二号人物。

历史的悲剧就此开始,《新唐书》中对于李渊性格的描述是“性宽仁”,这三个字可谓一语中的!

翻云覆雨者,枭雄也。

李世民是一位枭雄,从政变中的布局中,绝非所谓的“不成功便成仁”,隐藏在历史背后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目标,真的是李建成吗?

整个唐代,都城的皇家宫殿作为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扮演的都是政治权力中枢的角色。

玄武门的所在地太极宫的宫殿建筑格局,则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其中,位于皇宫南部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北部的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

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而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负责皇后卫戍的宫廷卫军司令部就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

最有力的佐证:“玄武门之变”中负责宫廷卫戍的云麾将军敬君弘“力战而死”,敬君弘是否真的是尽职尽责的战死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敬君弘的警戒下,李世民和他麾下的多名将领和天策府亲军,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太极宫中!

上面提到了,进入太极宫,就等于控制了皇帝。我们一点不难想象,如果李渊对全副武装的尉迟恭说一句硬气话,他的脑袋绝对是保不住的!

面对在李渊支持下东宫和齐府的联手进逼,李世民的反击矛头首先指向了安居太极宫中的老父,至于大哥兼太子的李建成,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顺着历史的碎片拼凑起来,“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日夜是政变核心目的最重要的夜晚。

武德九年6月3日,在敬君弘的配合下,率精锐夜入太极宫,利用李渊措不及防的时机控制住皇帝,并利用次日晨三省长官入宫参加皇帝陛下对几个儿子之间纷争御前裁断的时机,挟持三省宰相——只要做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只要一道矫敕发出,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剥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才是整个“玄武门之变”的真正面目。

揭开这层遮遮掩掩的面纱后,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李渊在这么重大政治事件前夕,丝毫没有反制手段。至于武德九年6月4日凌晨李渊召集三省宰相跑到湖上去“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

那刻的凄绝像是黑暗笼罩在历史的天空,无论贞观之治多么辉煌与荣耀,这一血腥残忍的黑暗是不应该被忘记和抹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