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武汉会战日军伤亡多少人

时间:2018-03-01编辑:梓岚

台儿庄大捷之后,蒋介石的头脑开始发热。他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为了扩大战果,准备在徐州与日军决战。为此调集9个军1个师约20万人至徐州附近,试图再次围歼日军。对此决策,李宗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在此四面受敌的平面地带与机械化装备很高的日军进行决战,很难取胜,也违背了打持久消耗战的既定方针。但他的意见被否决了,只好部署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日军投入的兵力

台儿庄一役受挫之后,日军发现中国军队正往徐州一带集结,随即改变战法,以少数兵力于正面钳制守军,主力向西迂回,从侧后包围徐州。日军从平、津、晋、绥、苏、皖等地陆续增调了13个师团共30万人,分六路对徐州形成大包围,企图一举消灭中国第5战区主力,实现其南北会合的战略意图。另外派作战部长桥本群为首的“大本营派遣班”赴济南协调作战。

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守军顽强抗击,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一直到月底。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

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同时,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进攻。

至此,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之势。5月15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5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武汉会战蒋介石“以水代兵”的办法

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炸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千米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徐州会战结束。

徐州会战是抗战史上继淞沪、忻口之后第3次大会战,双方均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历时四个多月。中国方面虽然有战略指导上的错误,但为掩护全国战略转移做出了贡献。

日军进攻武汉

日军占领徐州后,更加不可一世,决定攻占当时中国抗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重心——武汉三镇。1938年8月初,日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在日本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王的指挥下分多路向武汉进攻。日军投入武汉战场的兵力为24个师团,约占总兵力的70%。而防守武汉三镇的中国军队则号称有60万,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日军。

武汉会战时,蒋介石在吸取了淞沪、徐州会战的教训,听取了中国共产党方面以及国民党内部许多将领的意见后,终于改变了以往死守一城一地的战略。蒋介石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为此抛弃过去的教条,跳出城市防御的桎梏,将防御作战推进到武汉外围的广阔战场。也就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中国军队未在武汉城内弹丸之地作困兽之斗,而在武汉外围的广阔天地进行灵活、坚强的作战,予日军以重创,作战逾4个多月,竟无一个整师被歼灭。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不但粉碎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也激励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也英勇作战,击沉、击伤日军舰艇及运输船只共50余艘,击落日机10余架,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

双方在武汉对阵时,日本乘机偷袭了广州。本来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但它的防卫与重要性却不成正比。粤军的半数都被抽调去参加武汉会战。日军大本营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盐泽幸一的支援下,奇袭广州。

广东省长听到敌人偷袭的风声后,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接连侵占了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就攻到广州近郊。无奈之下,余汉谋被迫下令广州守军撤退,21日下午广州沦陷。

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防守武汉的意义就不大了。于是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决定主动放弃武汉。10月25日,日军占领汉口,次日占领武昌,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虽然最后日本还是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武汉会战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的意义还是不同凡响。

武汉会战后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徐州会战后,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在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光明前景。毛泽东说,中日双方存在四个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决定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从这些基本特点出发,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的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随着广州、武汉的陷落,在经历了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一年的溃败后,中国军队用牺牲和胜利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抗日战争走向相持阶段,是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将士在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中取得重大胜利的结果,对日寇来说是一次严重的失败。

当年日寇挑起七七事变时,日本陆相杉山元曾在日皇裕仁面前夸下海口,预言“中国事变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了结”。结果在日军遭到中国人民反击而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这个杉山元不得不在1938年1月发表了一个所谓“长期作战声明”。他向日军全体官兵发出训令:“切望有长期持久作战的决心和准备。”这意味着日本已经承认了速战速决计划的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