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6编辑:梓岚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把枪风靡中国,在抗日战争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总少不了它的身影。这把枪就是驳壳枪。
中国人还给驳壳枪起了好多酷炫的名字,因为是自动手枪,可单发也可连发射击,就叫“自来得”、“快慢机”。
驳壳枪一般有10发和20发两种弹夹,装上20发弹夹可以一股脑打出20发子弹,火力凶猛,所以又被称作“大肚匣子”、“二十响”。
又因为每只枪都配备一个大木盒子枪套,该木盒倒装在握柄后, 还可做肩托,像冲锋枪一样抵肩射击,增大射程和精度,威力暴涨,干脆就叫“盒子炮”。
总之在1920、30年代的中国,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武装队、便衣队、甚至是土匪、山大王,对驳壳枪都是爱不释手,那时候如果你身背盒子炮,绝对威风八面,引人艳羡。
大家可能以为驳壳枪是中国生产的“土枪”,其实不然,它是正儿八经的原装进口货,由生产精密武器著称的德国毛瑟公司出品,全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或者叫毛瑟冲锋手枪。
驳壳枪为何在欧洲没火起来?
奇怪的是,自1896年生产以来,驳壳枪就未成为欧洲任何一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大家看一、二战期间的影视资料,很少见到欧洲军队配备驳壳枪的,这是为什么呢?
该枪在欧洲不受人待见的原因表面看,一是价格昂贵,二是该枪比手枪大,比冲锋枪小,不上不下,全自动射击时枪口还严重上跳,影响射击精度。
其实欧洲人不用的真正原因是火力问题。
欧洲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装备齐全,根本没有驳壳枪发挥的空间。
比如在二战初的1939年,德军一个普通步兵团就拥有各种口径的火炮65门,重机枪26挺,轻机枪85挺。每个步兵营都配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重迫击炮排,这些还是重武器,轻武器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1943年,一个编制49人的步兵排还配备1门50毫米迫击炮,4挺轻机枪,5支冲锋枪,34支步枪和11支手枪。
这样远程有强大的炮火支援打击力量,近程是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近战有火力凶猛的冲锋枪,驳壳枪还有什么用。军官拿它做手枪又太大,携带不便,所以驳壳枪在欧洲受到冷落就理所当然了。
聪明的中国人还深挖驳壳枪的潜能,其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双手持两支冲锋枪不容易,但两支驳壳枪就很趁手,加上驳壳枪枪管长,精度高,中国出现了许多双枪高手。
双枪高手的实战打法很有讲究:一支枪负责单发点射,干掉冒头的敌人,一支枪连发扫射,压制敌人的冲锋,这样左点右射,威力非凡。
两支枪平时还有分工。一支装入枪套,一支为防止突发袭击就直接插入腰带,高手们还特别将枪的准星磨平以防止挂住腰带影响出枪速度。如美国西部牛仔一样,双枪高手一遇敌情立即拔枪射击,而且左右开弓,酷帅拉风。
虽然欧洲人做了许多技术改进,却始终无法解决驳壳枪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影响精度的问题。
中国人的办法很简单——持枪时手旋转90度,手心朝上,横手持枪。这样的话无论枪口怎样跳动,基本在水平方向呈一个扇面扫射出去,命中率自然提高。土法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