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25编辑:历史狂流
【三】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
1975年,我沿着红军长征路收集革命文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个地方都有烈士纪念碑。展开想象,把万里征程上的这一面面碑,像纸页那样叠起来,该是一部多么厚重的烈士名录!即使如此,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踏上征途才40天的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和灌阳三县,与重兵聚集的国民党军苦战五个昼夜,从全州与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8.6万多人的队伍,过江时牺牲了5万多人。一场战役死了5万人啊,那是什么情景!战后,当地群众流传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参加了湘江之战的苏静将军,晚年回忆起这场恶战,泪如泉涌,几近哽咽,双唇颤抖着反复念叨四个字:“血流成河,血流成河……”
王平将军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过雪山草地时的故事:中央红军过草地时,他带领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了70余里,彭德怀命令他立即率部回返,收容掉队的红军指战员。走到一条河边,远远看见对岸人影绰绰。过河一看,那些红军战士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肩挨肩,各种姿态都有。王平将军大声责问他们为什么磨磨蹭蹭,不抓紧赶路,对方没有一个应声。他突然意识到什么,走上前去摇晃他们,没有一个有动静。再仔细察看,数百人全部牺牲了。只有一个小红军尚有气息,他急忙抱起他往回赶,希望能把小红军救过来,中途小红军也咽气了。几十年后,老将军言及此事,老泪纵横,哽咽不已。
【四】秋毫无犯:青山着意化为桥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红军在长征中途经15个省,百余个城镇,成千上万个村庄,每天免不了与群众打交道。由于秋毫无犯,他们一路如鱼得水,畅通无阻,留下无数佳话。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沿路得不到群众的衷心拥戴,后果不堪设想。
我父亲对我说过,他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比中央红军晚一年长征。进入广西、贵州和云南许多地方,随处可见中央红军留下的痕迹,并体会到中央红军建立的深厚群众基础。但是,当时中央红军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走到西南这些省份时,筚路蓝缕,物力和财力几近枯竭。当地群众慷慨地给他们提供粮食、布匹等急需物资,但有的部队却没有支付能力,只能给他们打欠条,答应革命胜利后如数奉还。我父亲他们得知这一情况,责令财务部门偿还中央红军欠下的一切债务。只要拿得出红军的欠条,有多少还多少。在他们看来,天下红军是一家,谁欠账都要还。红二方面军虽然苦了自己,但在西南群众中很好地维护了整个红军的形象。毛泽东听说红二方面军的这些举动,大加赞赏。
十多万将士长征,沿途如此艰苦卓绝,不出一点乱子也是不可能的。每到关键时刻,铁一般严明的纪律,便能发挥出它的威力。因为红军的纪律不可动摇,执行纪律铁面无私。贺子珍的弟弟贺敏仁因违抗纪律被执行枪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贺敏仁被枪毙后,藏族群众对红军刮目相看,纷纷把藏起来的粮食送给红军,再也不相信任何反动宣传了。
【五】与时俱进: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中,为什么红军人数越来越少,却越战越勇,越战越有强大的战斗力和自信心?除了上面说到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党和红军的肌体越来越健康,各种建设越来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在历经磨难,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开始从盲目走向主动,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工农红军转危为安。
能说明红军在长征中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强大和自信的,还有许多事例,如粉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企图、过彝区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等。至于具体的战斗方略、部队管理、对敌手段、参谋业务等,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进取精神。1935年6月,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在忠堡战役中活捉敌纵队司令、中将师长张振汉,不仅没有杀他,还聘请他担任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员。萧克作为军团长和红军学校校长,亲自坐在台下听课。红军在桃子溪战斗中缴获敌人的两门山炮,不会使用,就是请张振汉教会的。几个月后,红军抬着这两门炮长征,一门因太重埋在了乌蒙山,一门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最后被抬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张振汉也跟着去长征了,成了国民党军参加长征的唯一一名将军。
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清醒意识到长征对中国共产党人,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甚至对人类,将产生划时代的深刻影响。1935年12月17日,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还在路上,他在瓦窑堡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