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甲午战争本可反败为胜?

时间:2016-11-01编辑:历史狂流

中日甲午海战,结局纵所周知中国惨败。但甲午海战本可不败的,因为慈禧太后的缘故最后一败涂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胜得很侥幸,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的观点是这样子的:当时中国的国力比日本要强,中国的北洋舰队排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而且因为洋务运动,其实当时清朝政府其实不是超级差钱的那种,大家也许不知道,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的1890年左右,当时清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达八千万两白银,位居中国历朝历代之首。

data-cke-saved-src="/uploads/allimg/161101/6-161101104221128.JPG"

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还不久,国力和当时的中国没法比,他们用于和中国作战的陆海军,在当时已经是日本的极限兵力了。

如果中国当时有胆量拼死一搏,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么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打,日本人根本上就赢不了。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胜利从来不是因为侥幸。

日本当时打中国,是必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中国的满清朝廷实在是无能之极,腐朽之极。在这么一头连羊都算不上的朝廷领导下,中国即便有再强的国力,再多的人,也是必输的。

如果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赢了是侥幸,那么人家日本后来在日俄战争中赢了也是侥幸吗?

事实上是,当时的北洋舰队根本上就不是日本舰队的对手,不管是吨位、战术、火力、武器先进程度等等方面,北洋舰队都已经落后于日本舰队,而且当时中国的海军规划就是错误的,中国当时有四支舰队,分属于不同的总督统领,人家日本就一个“海军省”,这就是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嘛,而且当时中国仅仅是一支舰队败了,就直接降了。

和腐朽软弱的满清朝廷打战,特别是列强这种并不会直接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敌人,满清朝廷一直就是能让则让,能给则给,根本上不懂也不想抵抗,宁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不愿“给家奴”。因为满清朝廷的思想就是,大清才是他们的,中国并不是他们的,他们要保的仅仅是它大清朝廷而已,而不想保中国。

甲午战争本可反败为胜?

而满清的朝廷、将士基本上也是如此,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才四千人啊,满清可是前后用上了二十万的军队,即便长矛打不过火枪,可是也不至于降了,还割地赔款吧。好吧,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对敌情不明,对热兵器的英军不了解而心生畏惧,所以降了,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满清已经不是完全闭关锁国,不闻窗外事的朝廷了,敌人怎么样,实力如何,多少已经清楚了吧?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其实中国海军的将士大多数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过毕竟没人家强,输了也没办法。可是陆军呢?当时满清陆军总兵力94万人,日军陆军总兵力24万人,可是除了在平壤时左宝贵等将士拼命抵抗,其他战场基本上是一触即溃,在鸭绿江之战中,兵力并不比日军差很多的清军,只抵抗了三天就溃败了(当时清军两万八,日军三万)。

更离谱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大家知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用了多长时间吗?

只有四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就攻破了在当时并不算弱小的国家都城。

所以说这么腐朽的朝廷,这么软骨头的军队,不输才怪。

其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还真有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

照片中的老先生叫宋育仁,是四川富顺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宋育仁正在伦敦,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因公使龚照瑗回国述职,宋育仁暂时代其职务。宋育仁上书清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

在获悉清军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后,宋育仁情急之下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希望能出奇兵反败为胜。当下,他立即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购买英国卖与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两千人,组成水师一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

此计划看似异想天开,可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因为“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中倭战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颇为震动,商会发议,举办属地水师一旅,以资保护,(英国候补议绅)庵洁华特暗联议院同党主行其议,而以此谋所购一旅驾名(假名)于澳洲商会所为,仍挂英旗出口,则局外无嫌,而踪迹不露”(引自《借筹记》)。

当时宋育仁先生舰队组建好了,计划也设计好了,就准备“炮械齐备,整装待发”时,慈禧却命令李鸿章制止了这次的计划,因为当时的满清朝廷已经做好了和日本媾和的打算,他们生怕宋先生“这么一闹”,又让他们要多赔几千万两银子,然后他们就葬送了中国反败为胜的机会。

而日本人则拿着《马关条约》赔给他们的银子,扩军备战,兴办教育,应这笔庞大的原始资本,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