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 译文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其一
    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
    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其二
    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其三
    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其四
    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
    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
    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

    注释
    停云:凝聚不散的云。
    罇(zūn):同“樽”,酒杯。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
    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
    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ǎi)霭:云密集貌。
    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
    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抚:持。
    悠邈:遥远。
    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平陆:平地。
    靡(mǐ):无,不能。
    载:始。荣:茂盛。
    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
    怡:一作“招”。
    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
    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
    柯:树枝。
    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
    相和(hè):互相唱和。
    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 “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春,当时作者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此前一年,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东晋帝位,这一年二月,刘裕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攻占建康(今南京)。桓玄逃经浔阳,挟晋帝走江陵(在今湖北)。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