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7编辑:梓岚
澳洲对于中国学生的威胁事件屡屡发生,2017年7月份,墨尔本各大高校校园内都有张贴“中国人禁止入内,否则起诉驱逐出境”中文繁体字样的海报。这一切的背后,依稀可见19世纪中期澳洲暴力排华事件的影子。
早在1823年,新南威尔士州已经零星地发现了黄金。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已经成为“遍地都是黄金”的国度。
一开始,黄金大多是由当地的农民和牧羊人发现的。随着金矿的陆续开发,来自欧洲、亚洲的淘金者们蜂拥而至,大批的中国淘金客(多是来自福建和广东地区)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加入淘金热大潮。
1855 年年中,维多利亚金矿场的华人已达到17000人,几乎全部是成年男子。1857年,这个数值达到了23623。
淘金热初期,劳动力短缺,所以吃苦耐劳的华工很受欢迎。卡斯尔梅恩金矿场的矿工发言人曾表示要“张开双臂欢迎中国兄弟”。
然而后来华人越来越多,形势便急转直下。首先,水源的使用成了矛盾所在。
中国矿工会在营地附近开垦土地,种一些蔬菜和粮食。并且会从附近的水塘里引水来灌溉,这被欧洲人视为浪费水。欧洲人还总是指责中国矿工在一个水塘清洗矿石,而把尾渣倒入另一个水塘,污染了两个水塘。
最关键的是,白人没有耐心,听说哪里含金量更多往往就会丢下手里的活跑过去,所以并不能总成功。
华工却相反,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往往有组织地集体淘金。他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通常一个小组有四到六个人,一个人在矿洞里用铲挖土,两个人用手推车把土从洞口运到河边,剩余的人用淘金槽淘洗泥土,直到黄金与泥土分离。
华工常常在白人开采过又遗弃的矿区里进行二次开采,总时不时能发现些小金块或是金粒。再加上华人本性俭省,所以慢慢积累下一定的黄金。在1856年就有价值50万磅的黄金流到广州。
华工的每月工资只是欧洲矿工的一半,却能节省下钱来,这让大手大脚花钱常常入不敷出的欧洲矿工非常嫉妒。在他们看来,这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窃取”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抢走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财富。再加上地表的金子被淘了以后,淘金开始深入地下,淘金者收入下降,华工更成了白人的眼中钉,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1854年6月,维多利亚的欧洲移民举行集会,决定7月4日在本迪戈起事,把华工全部赶出金矿场。当局及时采取了措施,这件事才没闹出严重事件。
在白人移民的排华压力之下,澳洲的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等殖民区先后由立法机关通过法案、条例来限制、排斥和驱逐华工。华工转而在南澳登陆,然后徒步从阿德雷德横越内陆到达维多利亚金矿场。
1957年7月4日,一场大规模的暴力排华事件在维多利亚的巴克兰河( Bcukland )金矿场爆发。
巴克兰河矿区的华人人口远超其他人口,华工的淘金量也多于欧洲矿工。他们集资建庙,开百货商店,矿区中国味十足。
7月初,30名欧洲矿工来到华人营地门口,叫嚣让他们收拾行李离开这。警察试图阻止,但是更多的欧洲矿工带着武器甚至火枪赶来华工营地,他们追打四处逃窜的华工,抢掠他们的物资还放火烧了庙宇,四处火光冲天,暴徒的狂吼声、受害华人的惨叫声、嚎陶声此伏彼起,撕肝裂肺。
无数华人受伤,数十华人掉进河里淹死。750顶帐篷,30家商店和众多财物被焚烧,财产损失共计5万英镑之多。这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有名的巴克兰排华事件。
暴乱结束后,欧洲矿工又把怒火转向了帮助华工的人,打伤了两名帮助华工逃跑的欧洲店主。两天后,暴乱平息。警察逮捕了几名嫌犯,但当局并没严惩这些暴徒,仅有3名白人受审,其中2人还被无罪释放。而被释放的嫌犯则被其他人当作了英雄。
1861年6月30日,新南威尔士杨镇附近的兰明低地(Lambing Flat)1000多白人手持大棒和锄头柄,举着“不要中国人”的旗帜,直奔华人区。据当时报纸报道:
这些恶徒骑在马背上、手持大头棒和鞭子。他们抓住中国人的辫子,把们拉向马屁股,割掉他们的辫子,然后让周围的人向他们发泄愤怒。有一个中国小孩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乞求饶恕,但一个凶徒给他以足以使让人致死的一拳,把他打倒在地。
在此事件中,华人死2人,伤10人。其后又持续不断,一直到次年9月,华人财产被白人洗劫一空。然而最后,那些被控参与暴乱的所有白人均被陪审团宣告无罪。同年11月,新南威尔士也通过了更加严厉的排华法案,更进一步规定了禁止华人归化入籍。
到了淘金热末期,澳大利亚劳动力重新短缺起来,华工和白人淘金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也慢慢消退。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分别于1861、1865和1867年废止了排华法案。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排华运动从此在澳大利亚历史上销声匿迹。恰恰相反,种族主义思想一直在弥漫,乃至时至今日都未曾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