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16编辑:历史君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并依此获得利润最大化。
大数据杀熟案例大数据杀熟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马逊在2000年一个差别定价“实验”。当年,有用户发现《泰特斯》(Titus)的碟片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但是删了cookie后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美元。这件事情的曝光,让亚马逊面临消费者如潮的谴责,最后CEO贝索斯亲自道歉,称一切只是为了“实验”。这是否仅仅是个“实验”不得而知,但调整价格来“追逐利润”是毋容置疑的。
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大数据杀熟的原因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会把用户进行分类。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用户分为价格敏感性用户和非价格敏感性用户,由于使用习惯老客户多为非价格敏感性用户,而新用户则对价格比较敏感。企业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怎样理解大数据杀熟
与其称这种现象为“杀熟”,不若说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这不能叫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人们能住得起五星级酒店,那么就是要被“杀”,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却并不恰当。
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此外,将老顾客等同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换概念之嫌。
上一篇:欧洲最厉害的女皇帝揭秘
下一篇:女王在欧洲国家是怎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