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山东人忠厚仁义的性格

时间:2018-01-24编辑:历史狂流

山东人忠孝仁义,纯朴厚道。忠孝仁义一直被山东人当作美德来颂扬。山东人特别讲孝道。孔老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山东人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对生育自己的父母,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文化,都是百依百顺,毕恭毕敬。世代相传的“二十四孝”中至少就有十位是山东人。

还有一位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孝的女孝星颜文姜。红遍全国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戚建波是山东人,另一个作者车行祖籍也是山东。

“块儿八毛的,别找了,下次再来啊。”记者一次在济南的一家餐馆吃饭,没有零钱,店主很豪爽地挥手说道。举手投足间展现着“爷们”的豪爽。

山东人家庭观念强,重视孝道和尊长,无论做多大的官,无论多有钱,每逢春节、中秋节,山东人都会想办法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好像不回家过年是一件天大的不孝敬。除非禾上下刀子,否则,那顿年夜饭是一定要陪老爹老娘一起吃的。

在历史上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

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梁山泊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所以“忠义”二字从古至今一直沉淀在山东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山东人具有忠诚不贰,盅君爱国的的天性,涌现出了不少具有侠义心肠、劫富济贫、忠诚报国、伸张正义、敢作敢为的忠勇之人。

山东人纯朴厚道,这是全国人民普遍大都认同的。毕竟是孔孟之乡,不论是酒场上还是待人处事,山东人从不跟人耍心眼。他们的热心和厚道以下我经历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便可窥见一斑。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山东人的厚道程度。有个山东人卖了一堆酒瓶子,事后发现收瓶子的多给了10元,骑上自行车追出20千米,累得气喘吁吁,硬是把10元塞到人家手里。收瓶人感动得不成样子。区区10元,自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关系人品信誉,只有还给人家,自己心里才安稳。

山东人的厚道也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招待来客,不管亲戚远近,他们都一律热情有加。喝茶要喝家里最好的茶,品质稍差的留着自饮;饮酒要喝家里最好的酒,品质稍差的留着自己细品。他们全盘托付,不求回报。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儒家提倡“来而不往,非礼也”,山东人不是不求回报,求的是长远利益。我将心比心,热情周到,以后到你家里做客,你的想必也差不到哪去。推而广之,长此下去,不管做任何事,就都会得到相应的待遇,做任何事情时都不会有拦路虎。偶尔的“吃小亏”是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他们认为,这亏吃得很值。

山东人喜欢说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山东话里还流露出山东人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在外出差,你如果见到山东人,他会自我介绍:“俺山东人”。

山东人见了面,开口:“咱爹咱妈好吗?”这个“咱爹妈”,不是我的爹妈,只是你的爹妈。但套用了“咱”,好像也兼容我的爹妈,瞬间将他们俩捆绑成同胞兄弟了,亲切地融为一体了,然后就没有距离了,甚至两肋插刀。

在山东,托人办事,刚想说声谢,对方就会拍着你的肩膀:“嗨,咱是谁啊!”此处的“咱”是复数,包含你与我。

听过山东地方戏曲如吕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的人,相信一定会感到这些戏曲除唱腔优美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语言质朴、爽快,它们既没有京剧的贵族气,也没有越剧的书卷气,只是用爽快的语言道出普通百姓的生活,真要说的话它有的恐怕也只是这一股股的憨气。

山东,又称齐鲁,是圣人孔子、盂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的礼、义、仁、至、信,具有大爱之道,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圣人的指引,有了圣人创造的儒家文化,齐鲁才有了这“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

山东人的这种厚道仁义,实际上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滋养出来的做人态度。它是一种主流文化的缩影。

当听说“山东人最大的优点是实在,最大的缺点是太实在”的时候,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就是齐鲁文化的一个缩影。

推荐阅读:

全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