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广西民歌的特点—歌海之称

时间:2018-02-01编辑:历史狂流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长期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这些民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人们劳作与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很多地方,请客有“敬酒歌”,结婚有“哭嫁歌”、“拦门歌”、“拦路歌”、“上轿歌”,打渔有“渔歌”,放牧有“牧歌”,牡丹开了有“花歌”,荔枝红了有“甜歌”。

流传于右江中游一代的平果嘹歌,内容非常丰富,凡农耕百事、婚丧嫁娶、伦理道德、季节变换、山水人情、草木飞禽、时间变化、喜怒哀乐等,皆入嘹歌,被专家誉为“壮族的百科全书”。而有些民歌,则记录着民族历史的演变过程。

田阳县的壮族“歌王”黄达佳,他唱出的长金一万多行的布洛陀古歌,详细叙述了布洛陀创世的全过程,堪称壮族的创世史。

广西人爱唱歌、会唱歌,时至今日,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髙歌,场面蔚为壮观。

人们用歌传情、以歌择偶。那些歌艺出众的姑娘后生往往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而歌艺平庸者要想找到意中人则要多费些周折。

在广西歌海中诞生的“刘三姐”山歌,则是广西民歌的精粹,那些百唱不厌的经典歌曲俨然成为最具符号意义的标志性歌曲,“唱山歌咧……”的歌声一响起,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桂林山水,联想到刘三姐。电影《刘三姐》使“刘三姐”山歌蜚声中外。

广西每个民族唱歌的习俗各有不同,壮族山歌一唱一对,机智风趣;瑶族因为居住分散,歌声是住在相邻山头的人们交流的工具;侗族人民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无伴奏三声部合唱。

侗族大歌,是侗族群众欢迎贵宾、展现侗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形式;常年在海上打渔的京族人则通过哈节唱哈(京语“唱歌”之意)向后辈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1985年自治区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绘声绘色的群众语言广西民歌以质朴、顺口、有韵、易记、能唱为特色在广西各地广泛流传,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

民歌,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口头传诵,正如一位歌手这样唱:“手拿酒壶慢慢筛,手拿歌树慢慢栽,唱歌不用钱来买,肚里转弯唱出来。”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广西民歌的特点在于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着真挚、朴实、刚健的生活情感。

绘声绘色的群众语言,惟妙惟肖的形象比喻,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广西民歌的艺术特色,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广西民歌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广西的民歌之所以能够激起这么多观众的热情,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有歌就不会寂寞。脍炙人口的山歌,民歌不仅体现出广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将广西人热情开朗、豪爽直率、真挚朴实的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推荐阅读:

全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