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吉卜赛人是什么样的民族

时间:2018-05-08编辑:梓岚

吉卜赛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永远随着颠簸的大篷车辗转于四方,他们成群结队的身影代替了国家的组织形式。在某些社会的传统中,他们曾被视为小偷和不祥的象征,因为“游牧”的身份,他们得不到社会公正的对待。那么,吉卜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来自何方,哪里是他们的故乡?

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有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取自吉卜赛人的原型。《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善良、命运凄惨的爱斯梅拉达;《叶塞尼亚》中能歌善舞、聪明勇敢的叶塞尼亚;《卡门》中热情奔放、敢爱敢恨,为追求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卡门。吉卜赛人健康奔放,自由热情的个性构成了世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卜赛人,其中约有1000万分布在欧洲。吉卜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尽管吉卜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卜赛人“部落”。在伊朗他们被称为卡拉奇人;在俄罗斯被称为留立人、波沙人;在法国被称为波希米亚人;在巴尔干半岛诸国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人们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或者茨冈人。

吉卜赛人离开故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或者更早一些,因为从公元5世纪起,当地就有一些部族告别了家园,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他们越过埃及、北非到达西班牙。但是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股吉卜赛人则主要是在12世纪至15世纪形成的。他们的迁徙路线呈波浪状,大致有三条:一条是经伊朗北上到高加索、俄罗斯再到东欧各国;一条是经伊朗跨过阿拉伯到埃及,以后再渡过地中海到希腊,进而遍及全欧;再一条是经伊朗到阿拉伯、埃及,之后又沿北非前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再北上分布于全欧。

15世纪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部分吉卜赛人渡过大西洋到达中美洲,以后又逐渐分布到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亚洲的吉卜赛人则集中在印度、西伯利亚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吉卜赛人在流浪的过程中,自有一套谋生本领。他们有的是吟诗者,有的是雇工、铁匠,还有的是算命师和佣人。由于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身世来历还不甚了解,许多欧洲人把他们称为伊吉普坦斯人,后简称为吉卜赛。许多吉卜赛活动家喜欢称自己为“罗姆”,在罗曼尼语中的意思是“人”,但是其他人还是称自己为吉卜赛。

自从吉卜赛人14世纪出现在欧洲以后,他们就受到了各国的敌视。如同历史上犹太人的遭遇一样,他们受到了很多苦难。教会方面因为他们到处预言算命而视其为异端;政府方面因其到处流浪而认为其行为反社会,所以他们很快遭到了迫害。

在个别国家,他们还沦为奴隶。16世纪,吉卜赛人每到一个国家几乎都被看作是小偷、纵火犯或者密探,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邻近国家的边境上,还曾经竖起标识,上面画着吉卜赛人在绞刑架受死的场面,以此来警告吉卜赛人不得过境。

17世纪,西班牙还对外公布,如发现流浪的吉卜赛人,将一律处以死刑。意大利也曾制定过相关法律,将游走的吉卜赛人一律驱逐出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把50万吉卜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成千上万的吉卜赛人死于德国纳粹疯狂的种族屠杀中,吉卜赛人称之为“大毁灭”。在这次大毁灭中,他们的马匹被枪杀,车轮被卸掉,姓名被改变,妇女被绝育,孩子被强迫给非吉卜赛人领养,由此造成吉卜赛人数量骤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欧的吉卜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存受到威胁。

几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可是吉卜赛人却依然如旧,没有多大的变化,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住所,依然四处流浪,以补锅、占卜、编篓筐、打铁等活动为生。

匈牙利吉卜赛人传统舞蹈。

吉卜赛人来自哪里

关于吉卜赛人的来源,历史上传说甚多。吉卜赛人的故乡到底是哪里这个问题曾经引发过学术界的争议。

从人类学看,吉卜赛人平均身高为1.65米,头型较长,毛发浓黑或暗褐;皮肤光滑,呈暗褐或明褐色。其中脸型端正、鼻梁高窄、眉清目秀者血缘较纯。一般认为其典型特征是头部线条粗犷、下颌突出。吉卜赛人所使用的语言是他们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吉卜赛语,属印欧语系的新印度语,与印度西北地区的达尔汀库方言相近。此外,他们也讲所在国的语言,甚至能讲多国语言。

也有一些学者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吉卜赛人的归属。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吉卜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的突变类型。

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卜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他们仍然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因此吉卜赛人应该是亚洲人种。

波兰演员宝拉·纳格丽扮演的吉卜赛女郎。

18世纪以前,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埃及人,吉卜赛人自己的传说也如此。据说在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奴隶主统治者为镇压基督教、处死耶稣,命令埃及的一位铁匠打制钉十字架的钉子,埃及铁匠不愿做,从而受到罗马统治者的惩罚,被赶出埃及。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和同情耶稣的埃及穷人也跟着这位铁匠离开埃及而流落在世界各地,这些人就形成最初的吉卜赛人。

18世纪时,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吉卜赛人并不属于埃及人种,而是印度人种,是10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迫逃离的印度人的后裔。故欧洲的一些学者根据吉卜赛人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毛发肤色等推断他们不是埃及人而是印度人。例如,在印度东北部,自古以来生活着一个叫做杜姆的低种姓,他们世代以做清道夫、刽子手、为人算命、看手相、编草席、卖艺、打铁和偷窃为生,其生活方式与吉卜赛人极为相似。

又如,近东的吉卜赛人自称“佐托”(或“旨托”),与印度旁遮普邦的“枷托”的名称相近;德国的吉卜赛人自称“辛德”,与印度河流域的辛迪族名称相近;托乌尔斯丹的吉卜赛人自称“莫尔丹尼”,与印度河流域的其尔丹族名称相近,等等。这些为吉卜赛人是印度人后裔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吉卜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卜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卜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这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流浪于欧洲各地的吉卜赛人面对现实的挑战,他们开始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类型的吉卜赛组织陆续出现,他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要求所在国承认其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1994年5月,第一届欧洲联盟吉卜赛人大会在西班牙召开。来自25个国家的250名代表一致呼吁西欧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使吉卜赛人摆脱欧洲贱民的地位,会议还要求欧洲联盟国家明确立法,把吉卜赛人作为一个民族来公正地加以对待。

世界在飞速地发展着,但是这一切仿佛和吉卜赛人关系不大。他们在种种强大的敌视和排斥下,继续遭受着迫害甚至被同化的危险,但是,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变化,吉卜赛人的自由天性和流浪精神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