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阿根廷人口和民族分布情况

时间:2018-05-15编辑:梓岚

阿根廷人口

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阿根廷人口为362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人,人口增长率为1.23%,经济自立人口为1425万。2000年人口死亡率为16.6‰。

白种人是阿根廷人口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5%,主要是欧洲移民后裔,其中绝大多数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移民后裔。殖民时期初,来到这里的西班牙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混血,产生了不少混血种人。此后,随着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印欧混血种人所占比率越来越小,现在仅占全国人口的4.5%。印第安人仅占0.8%。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297万。包括近郊19个区的“大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1100万。

阿根廷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潘帕斯平原区、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之间的平原地区以及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3。内地各省人口少,且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更是人烟稀少。阿根廷人口城市化程度很高。它与智利、乌拉圭和委内瑞拉一起被列为拉美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阿根廷民族

殖民时期的人口构成 阿根廷民族的形成始于16世纪初期。在此之前,这里居住着不少土著印第安人。据史料统计,到17世纪初,在图库曼省,受700名西班牙人奴役的印第安人尚有2.4万。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踏上这块土地后,建立了殖民制度。

社会历史变迁导致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仅失去了和平与安宁,而且失去了自由生存的权利,大部分被驱赶到荒凉、偏僻的山区,剩下的被西班牙殖民者沦为奴隶,受到虐待。

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印第安人口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西班牙人陆续来到这里寻找新的生活。他们与当地印第安妇女结合,繁衍子女。西班牙土生白人与欧印混血种人逐渐成为人口主体。由于当时西班牙王室实行封闭的殖民制度,这种人口构成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的独立时期。

独立之后,历届政府积极鼓励移民,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自182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开始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移民。阿根廷众议院甚至还通过了关于信仰自由的法令,目的是吸引信仰基督教的欧洲移民。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定,移民阿根廷的欧洲人并不多。

进入19世纪下半叶后,国家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农牧业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大,欧洲移民迅速增加,成为阿根廷人口的主体。

阿根廷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移民高潮

历史上曾出现3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极大地改变了阿根廷的人口构成。

第一次移民潮 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外流。广袤的沃土和经济腾飞前景使阿根廷成为欧洲移民向往的“天堂”。也有很多巴黎公社成员和其他革命者为了逃避政治和种族迫害来到这里。

由此,形成了阿根廷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包括西班牙人(最多的是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亚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中欧和东欧躲避种族迫害的犹太人、俄国人、乌克兰人、叙利亚-黎巴嫩人。其中,以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为主。

欧洲移民成分的扩大和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战争使土著居民在人数上和文化上更加显得无足轻重。农牧出口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疆界,1879年,政府发动了“征服荒漠”战争(Conquista del Desierto),大规模动用军队围剿和驱赶印第安人。大批印第安人被杀戮,剩余者被驱赶到荒僻地带。

欧洲大多数移民定居在农村。可是很多来自欧洲城市的移民流入阿根廷的都市,使当地的城市化很早并很快发展起来。1895年,外国移民共计100万,占人口的25.5%。1914年达2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30%。1914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外国移民的比例竟高达49%。在这些移民中,49%来自意大利,32%来自西班牙。大量移民涌入使阿根廷的人口迅速膨胀起来,由1810年的40万增加到1914年的788万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增长更为明显,1810年仅为4万,1852年为8.5万,1889年达50多万,1909年剧增到124万人。

第二次移民潮 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一战”暂时中断了移民流,但是很快断而复流。不过移民规模明显不如以往。阿根廷与欧洲的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阿根廷农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欧洲移民具有魅力。1922年,阿根廷农业生产地域停止扩张,而租佃制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生产效果。

在欧洲,经济开始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移民海外失去以往的吸引力。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流入阿根廷的移民显著减少。移民的来源开始多样化,除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外,德国、前苏联和波兰移民开始多起来。另外,阿根廷经济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邻国巴拉圭、玻利维亚和智利的人口开始流入阿根廷的大、中城市。

第三次移民潮 亦即最后一次欧洲移民浪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52年。在这一时期,移民年均流入量达到11万人。但是此后,1952~1960年,该数字下降到4.9万人。60年代,邻国移民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占阿根廷外国移民的比重达18%。移民中还有不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亚洲移民 20世纪初,日本人和韩国人开始迁入阿根廷。中国人的到来大致始自“二战”后,他们陆续从香港和台湾迁入,但为数不多,直到70年代,只有千人左右。80年代,从台湾地区移居阿根廷的中国人大量增加,从上海等地也来了一些人,华人总数达到3万多,其中台湾同胞占绝大多数。

80年代末期以来,大陆移民显著增多,致使华人总数达到4万人。华人来源地趋于多样化,不仅来自福建、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而且还有不少人来自北京和东北地区。其中,福建人居多。华人大多集中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据统计,移民大约来自40多个民族。阿根廷接收移民规模之大,使其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道成为移民最多的国家。1850~1970年,阿根廷接收移民600万。如果考虑到阿根廷原有人口并不多,如此之多的移民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当人们谈论拉美国家民族的起源时,常常这样说:“墨西哥人来源于阿兹特克,秘鲁人来源于印卡,阿根廷人来自船上。”

印第安人 主要集中于西部安第斯山区和北部地区,东部和南部地区为数不多。在西北部的胡胡伊省,北部的森林地带,巴拉那河沿岸的米西奥内斯、恩特雷里奥斯、科连特斯和圣菲省以及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等地区,存在着一些规模较大的印第安土著民族,他们居住在与外界联系不多的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十分困难。他们基本上保留着自己的血统和文化传统。根据阿根廷印第安人协会统计,这样的印第安土著民族有16个,共计30万人。

种族融合 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相互融合是普遍现象。大多数家庭中均有来自不同民族的血统成分。如果上溯到祖父辈或曾祖父辈,很少有家庭保持了单一的民族血统。人们可以从其姓氏揣测出原来的民族根。因此,说阿根廷是个民族大熔炉一点儿也不过分。阿根廷人每年9月都要庆祝移民节,烘托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共处的团结、统一气氛。

在移民中,与阿根廷当地居民融合最快的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其他拉丁语族人,与阿根廷人融合比较慢的是日耳曼语系的一些民族。在阿根廷民族构成中,也有少数外来民族群体,力图保存其民族血统和文化传统(如犹太人、吉卜赛人等),优先在本民族群体或团体中选择婚姻,处于一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经过多年发展,乃至形成较具规模的、相对封闭的社区或村镇。很多亚洲人(主要是韩国人和中国人)移居阿根廷后,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也形成了比较封闭的民族群体。

阿根廷人的血脉中,流淌着各个民族的血液。但是由于血统以欧洲人为主,尤以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为主,阿根廷人在拉丁美洲被公认为是最欧化的国家。无怪乎有人戏称“阿根廷人是拉美人,但他们更像欧洲人。他们的穿着像法国人,举止像英国人,而思想感情却像日耳曼人”。

阿根廷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单一国籍制。阿根廷共和国领土上出生的人自动取得阿根廷国籍。外国人在阿根廷居住两年后可以申请入籍,入籍是免费和自愿的。阿根廷国籍一经获得永远不会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