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德奥同盟条约是什么

时间:2018-07-16编辑:梓岚

1871年1月18日上午,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的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一派节日景象。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在这里举行登基大典。在众人的簇拥下和热烈的掌声中,威廉一世身着鲜亮的皇帝装登上了主席台,宣告德意志帝国建立。威廉一世就成了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位皇帝。

德国皇帝在法国的皇宫里举行登基大典,这对于法国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国耻。更为重要的是,德国通过普法战争后签订的《法兰克福条约》,从法国获得了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和有着丰富资源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因此,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快就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样,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法国和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成了仇敌,这也造就了帝国主义两大对立营垒中的两个基本成员。

德国宰相俾斯麦原来以为,通过普法战争和《法兰克福条约》,已经“使法国流尽了血”。但他很快发现,法国的力量在战后短短的几年中就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内积极煽动复仇情绪,对外四处寻求伙伴,企图卷土重来。于是,德国帝国主义也极力在外交上拉拢别的国家,孤立法国。

但是,在俄、奥、英等帝国主义彼此斗得红了眼的情况下,要想四面讨好,谁也不去得罪,是根本办不到的。经过仔细的权衡,1878年柏林会议期间,自称“诚实的掮客”的俾斯麦在土耳其和巴尔干问题上,助英奥而抑俄。在审议《俄土和约》时,迫使俄国吐出在巴尔干已经到嘴的一部分果实,使奥匈帝国占有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给企图趁1877年俄土战争之机在巴尔干大捞一把的俄国小小地使了一鞭子。这样一来,俄国丢了到口的肥肉,自然迁怒于德国,俄德关系开始恶化了。当时俄国报纸谴责俾斯麦忘恩负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则把柏林会议说成是“俾斯麦领导下的一个反俄的欧洲组合”。

德俄交恶,促使德国加快了联奥反俄的步伐。1879年4月上旬,俾斯麦同德国驻奥大使冯·施魏尼茨将军的谈话中提及两国结盟的可能性。8月下旬,俾斯麦与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安德拉西在荷尔施泰因会晤,奥匈帝国方面表示不愿订立普遍性同盟,只同意成立一个以俄国为对象的德奥同盟。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德奥最终释除了当年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互争雄长的那一段夙怨。

1879年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条约规定:缔约两国中如有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则另一方应以本国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如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国家的进攻(暗指法国),则另一方应持善意之中立;如进攻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则另一方应全力援助。条约的有效期为5年。这样,德国终于把奥匈帝国死心塌地地拉到了自己的一边。

为了进一步孤立法国,德国又积极拉拢意大利,而意法在北非的矛盾则给了德国以可乘之机。北非的突尼斯同意大利的西西里隔海相望,境内有2万多意大利侨民。意大利一旦控制了突尼斯,便将严重威胁法国通向印度支那和西亚的航路。俾斯麦私下向法国吹风说:“突尼斯这个梨子已经熟了,是你们去摘取的时候了。”实际上是暗示法国,德国同意其吞并突尼斯。法国资产阶级闻讯后大喜,1881年,法军以阿尔及利亚为基地,突然占领了突尼斯,将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这样,俾斯麦一箭双雕,既将法国的视线引向海外,又挑起意法矛盾,将意大利拉向自己一边,在同法国较量中失利的意大利果然转向德奥一边。意奥之间本来在亚得里亚海和阿尔巴尼亚素有矛盾,但德国方面对意提出:“通往柏林的路必须经过维也纳。”要求意大利首先必须协调好同奥匈帝国的关系。奥匈帝国为了在对俄战争时解除后顾之忧,也愿意同意大利结盟。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终于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予以全力援助;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应给予它同样援助,奥国将保持中立;奥俄发生战争时,意将保持中立;任何一个缔约国遭到同盟以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攻时,其它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

从此,德奥意三国同盟宣告成立。它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的形成,对法国和俄国,甚至是英国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盟的主要目标是孤立法国,同时也打击了俄国。因此,德奥意军事集团的形成,大大推动了它的对立面法俄两国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