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1编辑:文二
但是,由于奥军统帅部的失策,业已展现了的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而结束战争的机遇,未能实现。俄军撤到维斯瓦河以东。在西方,法国的联军为保住黑森—卡塞尔在汉诺威展开战斗行动,但8月1日在汉诺威包围明登要塞时遭到失败。
因此,在1759年的战争中,俄军虽然取得了辉煌胜利,但由于害怕普鲁士彻底溃败而使俄国势力加强的奥地利奉行的政策,俄军没有取得重大战果。
在1759年的战争中,反普同盟各国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国反对俄国兼并东普鲁士,而准备与英国签订和约,但和谈以失败告终。
176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勉强使兵力增加到10~12万人,而反普同盟的军队有22万人。同盟计划采取协同行动:俄奥军在西里西亚,帝国军队在萨克森,法军则对汉诺威采取行动。弗里德里希二世为保障自己的补给线和军需库的安全而转入防御。
俄奥军队在敌交通线上采取行动,企图迫使普军放弃其占领的要塞和城市。由于道恩没有参加协同行动,萨尔特科夫就把俄军主力转向波美拉尼亚,而派遣部分兵力袭击柏林。结果,切尔内绍夫将军率领的俄国军团于10月9日占领柏林。
但是,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率领7万普军抵近柏林,切尔内绍夫军团在摧毁敌军需库和其他军事设施后,便撤出柏林,与在法兰克福地区的俄军主力会合。1760年的战争是以交战双方的局势都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结束。
1761年战争中的重大事件发生于12月16日。是日,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了普鲁士的坚固要塞科尔堡。布土尔林元帅统率的俄军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后,与瑞军建立了联系,以便与其协同从北面对柏林实施突击。
在1761年的战争中,普鲁士丧失了南西里西亚,从而与波兰和波罗的海的联系被切断,普鲁士的形势异常严峻。
但是,1762年1月5日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死,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即位。他使俄国退出战争,且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并于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从而把普鲁士从彻底灭亡的险境中拯救出来。继俄国之后,瑞典也于1762年5月22日退出战争。
在1762年的战争中,普军在俄国切尔内绍夫军团的援助下,把奥军从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逐出,并在弗赖堡附近的交战中战胜了帝国军队。但是,战争已把交战各方拖得精疲力竭,普法于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奥于11月24日订立停战协定。
三、战争结束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战事中,初期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中,法国舰队于5月20日战胜了英国舰队。
但是,随着1758年战争的开始,陷于欧洲战场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仅仅给普鲁士以财力援助的英国,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
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七年战争至此结束。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的权力。
七年战争的影响
一、英国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法国
《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
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间接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三、奥地利
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而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以保持奥地利公国稳定。
四、俄罗斯
俄罗斯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俄罗斯沙皇在战争后期的倒戈行为引来奥地利和法国的一片骂声、却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
日后叶卡捷琳娜皇后罢黜不守信义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罗斯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五、普鲁士
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王”的荣誉。
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来崛起的普鲁士,此时俨然已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但是巨大的战争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
然而他的后继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则秉持不战政策,对于军队的建设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后来普军在耶拿战役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军,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重新让普鲁士强大。
六、总述
七年战争包括30余次会战,它对军事学术的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当时欧洲军队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线战略”和以威胁敌军补给线为主要目标的“机动战略”以及呆板的线式战术的缺点。
这些战略战术是封建雇用军时代的产物,适合于军队人数少、代价昂贵(补充不易,打掉了非常可惜,因而必须千方百计避免决战,保存实力)、对补给线依赖性极大等特点,并且曾经在17世纪以来的一些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到七年战争时期,随着各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军队人数增大,火力加强,后勤补给制度也不单靠补给线,因而一味照搬过去的战略战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新的历史条件呼唤集中兵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决战战略来取代警戒线战略和机动战略,同时呼唤便于利用地形地物发扬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较灵活的战斗队形和战术来取代死板的线式战术。
不仅陆上作战的线式战术有这个问题,海上作战的线式战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七年战争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
仔细分析这次战争中某些会战的胜负原因,可以看出几十年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臻于完善的决战战略和疏开队形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