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时间:2019-04-05编辑:文二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

拉玛一世(1737年—1809年),泰国曼谷王朝第一代国王(1782年—1809年),原名通銮。又称为昭披耶却克里(Chao P'ya Chakri),谥号帕佛陀约华朱拉洛(P'ra P'utt'a Yot Fa Chulalok),汉名郑华。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拉玛之父来自泰国贵族家庭,而其母名字叫Daoreung具有部分华人的血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郑信因近卫军发动政变被迫退位,昭批耶却克里将军率军从柬埔寨前线回归平叛即位,在登基第二天下令处死郑信。

十一年,昭批耶却克里入贡,进表自称为信之子郑华。清廷信之,封为暹罗国王。

拉玛一世生平经历

一、登基

1782年4月6日,吞武里王朝被推翻后,郑信手下部将昭披耶却克里加冕为王,封号:拉玛铁菩提,1782年—1809年在位。他原名通銮,其父为暹罗贵族,而其母名字叫Daoreung具有部分华人的血统。

其王孙(拉玛三世)封谥号为帕佛陀约华朱拉洛国王,拉玛六世追封其为拉玛一世,暹罗人多称一世王,中国史书上称郑华。

二、迁都

一世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皇宫从吞武里移到了曼谷,从而开创了曼谷王朝,亦称却克里王朝。曼谷成了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国都,拉玛一世将全国的工匠召集起来,仿照大城的宫殿模式建造了新的皇宫。

所需建材除了拆除吞武里炮台和大城城墙外,其余大部分来自达信大帝派往中国的采购,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皇宫和玉佛寺。为了仿照大城的格局,他又从柬埔寨征募上万名柬埔寨人修建了长达3246米,宽20米、深2.5米的护城河。

又从万象等地征募了五千名老挝人修建了城墙和堡垒,这些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至今日,这些都还保存完好,地处今日的拉塔那古辛岛区域。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一世王极力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树立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国王不仅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家的化身。

国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国王颁布,全国的行政事务要以国王的名义进行,国家大事要由国王亲自处理,国王及其家属被奉为神明。

他恢复和健全了封建等级制度,王室成员获得了最高爵位和最高行政官阶,从而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曼谷王朝建立后,先后五次击退缅军的入侵,国家获得了统一和安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边界,逐渐恢复了大城盛世时的势力范围,使暹罗重新成为了中南半岛的大国。

在文化上,王朝初期,一世王专门设立了宗教事务厅,把佛教组织及活动纳入王室的管辖。并颁布了7个有关暹罗佛教的法令,对佛教职务级别进行调整,以提高佛教僧侣的道德水平,恢复僧侣的权势和威信。

请来数百名高僧,修订和编撰了泰文版的佛教经典著作《三藏经》。并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当时修建的玉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

一世王时期文学可分为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三种,但后者为数不多。诗歌是此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复兴和繁荣曼谷王朝文学,一世王召集全国僧、俗文人开会,请他们歌颂新王朝,整理佚失的文学名著。

他本人也亲自动手创作,著有《抗缅疆场长歌》,同时代的诗人乃拉里写的《里拉里诺》,也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在达信大帝收集编撰的基础上,一世王派人收集整理完善了史诗《拉玛坚》。

另一位重要的作家是一世王时期负责对外贸易的披耶哄,他以披耶披帕哥萨的爵号闻名,他撰写了很多诗歌,代表作是《皇冠宝石诗》,还开创了用散文体写作的先河,他撰写的历史小说《英主》,为一世王所重视。他还在一世王的授意下,翻译了我国小说《三国演义》,使其在暹罗广泛流传。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早在吞武里时期,就开始了编年史的编写。1795年,一世王召集以昭披耶派披差为首的一批文人学者开会,商讨继续编写暹罗编年史的工作。

这部编年史从那莱王(1629年—1688年,大城王国国王)以后为一世王授意所编著。现在这部编年史由泰国艺术厅保存,共有手抄本22册,它记述了由泰人立国到吞武里王朝灭亡的历史。可能由于它是由丹隆亲王的秘书攀礠庄努麻保管的原因,因而现在被称为攀礠庄努麻本的《编年史》。

一世王十分重视法典的修改和制定。1804年,他下令整理法典,他命令把王宫法庭保存的法律文本与地方法庭的文本及其它副本相对比,发现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

于是,他指派四名大臣、三名法官、四名法学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整理大城王朝遗留下来的法典。最后汇集成一本完整的法典,抄写三份,一份存王宫,一份存大理院议事厅,一份存曼谷法庭。

在法典上盖有内务部的象头印,军务部的狮头印,财政部的莲花印,这就是有名的《三印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