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8编辑:梓岚
前期历史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利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开始建造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建筑总高度约超过130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
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
1250-12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1296-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
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修复计划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