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历史沿革 上京龙泉府布局是怎样的

时间:2019-05-16编辑:相形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历史沿革详情是怎样的?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有怎样的结构布局?以下为您介绍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简介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中国唐代渤海国(689~926)都城遗址。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西约3公里处。

因西邻忽汗河,又称忽汗城或忽汗王城,当地俗称东京城。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历史沿革_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结构布局_中国历史网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及其与唐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历史沿革

上京城是渤海国的五京之一,因位置偏北故称上京。建于何时无记载,学者考说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大约始建于8世纪30年代前后。据《新唐书·渤海传》等记载,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迁都于此。

此后曾短期迁都东京龙原府(珲春八连城),渤海以上京为都约160年。十一世王大彝震“拟建宫阙”,增筑宫室,其发展达到最盛时期。926年契丹攻陷上京城,渤海亡,在故地建东丹国。

上京龙泉府改名天福城,为东丹首府。928年东丹南迁辽阳,天福城亦遭毁弃。清末曹廷杰考证“东京城”即渤海上京故城。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人作过调查。

1933~1934年日本原田淑人等对宫殿殿址、门址、寺址等进行大规模发掘,1939年出版了发掘报告《东京城》。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历史沿革_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结构布局_中国历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多次调查。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队对部分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70年代末发现宫城午门的东侧门址(编为第一号门址)。1981~1985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过去发掘的宫城午门楼台基、第一号殿址、廊庑址和部分宫墙等进行了全面清理。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结构布局

上京龙泉府基本上照唐都长安城模式营建,面积约为长安的五分之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4.68公里,南北约3.47公里,周长近16.3公里。由外城、内城(包括内苑)和宫城组成。

外城墙垣以土筑为主,有的墙段“甃石为基”,厚约2.4米,残高2~3米。东、西、南3墙近直,北墙中间向北凸出一部分,城墙外侧有城壕。

四面已知设10门,南北墙各3门,东西墙各2门,门道以石块铺筑。外城内有东西主要大街2条、南北大街3条,直接与外城各门相通,居中一条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由内城南门直通外城正南城门,为全城中轴线,宽110米,长2000多米,把外城分为东西两区,分设永宁县和富利县。

此外还有其他重要大街。各条大街纵横交汇,构成规整的长方形“里坊”,各坊有墙,墙外侧与街相连,全城约有80多坊。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历史沿革_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结构布局_中国历史网

宫城在外城北部居中,南北720米,东西620米,墙垣石筑,残高3~4米,基宽6~8米,上宽1米左右。经试掘证实,宫墙用玄武岩砌筑,地下有2米深的石筑基础,地上墙宽约3.5米,现存最高处高5米多。

宫城四面设门,城外有宽约2.5米、深约2米的护城河。城内分中东西北4区。中区在城中间偏南,有5座殿基,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俗称五重殿。前二殿规模最大,两侧设廊庑,当系朝会和典礼之处。

后三殿规模略小,当为寝殿。其他各区内又以纵横墙垣分成若干院落,内有建筑遗址,当为嫔妾、内侍住所及厨房、仓库之类。宫城两侧与北侧是内苑。东内苑东西约210米,南北约500米,北部为院落、殿阁,南部为池沼、亭台、假山等建筑。

西内苑、北内苑地势平坦。宫城及东西内苑前部相当于皇城,内分两区两街。东西2区面积相等,区内分若干院落,有房屋遗迹,为官署所在。


以上关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通过关注标签及探索发现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