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土司遗城海龙屯的内城遗址介绍

时间:2019-08-29编辑:吴飞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瞭望四角亭

位于朝天关北侧的小山包上,视野开阔,北与飞龙关呼应,南与朝天关比邻。建于明代,是战时前沿指挥点。现存石柱础16个。

海龙屯的风景_海龙屯有哪几关_海龙屯布局和内城遗址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朝天关

朝天关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瞭望四角亭,向上连接飞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筑建有城楼。关口面阔9.18米、进深5.1米、高7.9米,坐西向东,这也是称其为“朝天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海龙屯上最壮观的一组石构建筑群,保存相关完好,石城墙高达14米,为进屯的咽喉要冲,与此相连的城墙另一端制高点,是规模很大的飞凤关遗址,从未被毁完的残壁石门可看出,这座阶梯式瓮城是封闭的独立城堡,应为屯前军事指挥中心。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飞凤关

飞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城门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城楼,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关隘,是一组宏大建筑群,与东侧养马城遥相呼应。

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三关连成一体,高低相属,互成犄角之势,构成前沿军事体系。飞凤关是个晚起的名字,它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太平关”。关内两侧有对称的踏步上下,顶上有高大的城门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唯一一个带有院落的关口,关楼两翼有墙,有两进院落,正前开门二道。

这道关口民间称之为“五凤楼”。这一称呼充分表明飞凤关应该正是海龙屯的正大门。关内保存的几块碑刻,也证明了其作为海龙屯正大门的重要地位。

海龙屯的风景_海龙屯有哪几关_海龙屯布局和内城遗址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老王宫

宋代衙署建筑群遗址,又称“老王宫”建筑群遗址,分布在屯顶靠南侧的山梁上,坐南向北,依山退台而建,布局松散,无严格中轴线,为跌落式建筑群,具有丰富的空间效果。占地约2.5万平方米,现存台基6处,柱顶石2个,垂带石踏步2处,其余遗存多被淤泥土所淹没。1999年曾清理约1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瓦当、滴水、龙吻、板瓦、铁件等遗物。此建筑群由南宋播州第25代土司杨文建造。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新王宫

新王宫是土司在战争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衙署的功能,其格局也与同一时期的衙署比较相似,同时兼具休闲、憩息、生活等功能,有殿宇、宫室、厅堂、亭、阁、池、仓库、营房等,我们在飞凤关中看到的“严禁碑”上所说的“总管厅”就位于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建筑群以东面进口多级垂带踏道为中轴线,呈两翼展布,由下至上,五重平台,天井贯通。现保存的殿宇石基台宏大坚固,最大的面阔50米,石柱基础直径达0.5米,主要建筑室内地平铺40厘米见方素面青砖,天井以石板铺砌,做工精美;两侧有石墙围合,长504米,其所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建筑格局大体可分中、西、东三路。

中路是土司处理政务的场所,自前而后依次为大门、仪门、庭院、大堂、二堂。大门左右各3根立柱,两侧为八字挡墙,外围为围墙;中央为天井,天井的中央有凸起的甬道,两端有踏步相连。大堂、二堂为五开间,与土司“从三品”的身份相符。这张插图复原了“新王宫”被毁前建筑群的格局,它的恢宏程度,堪与许多宫殿媲美。

海龙屯的风景_海龙屯有哪几关_海龙屯布局和内城遗址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海潮寺

海潮寺是遵义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大批战死者的亡魂,以佛镇山,于1601年在平播战争烧毁的废墟上所建。现存者为民国时期建筑,建筑样式为“一口井”(四合院),即由上殿、下殿、左右厢房四面围合,中有天井,庙里的菩萨用木头雕成。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水牢

海龙屯中最具故事性的遗存之一,民间传说它是土司关押犯人的牢房。揭开之后,发现实际上是两条上下交汇的通道,类似于立交桥,下面是长长的隧道,因为后半部被泥土掩埋,前方半穴微露,人不知其深几许,内部如何,便杜撰出“水牢”的传说来。

海龙屯的内城遗址:水井

1600年“平播战役”后后人利用原建筑遗迹的石构件叠涩而成,水井前、左、右都是建筑基址,水井前的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以明间与“照壁”中心形成中轴线,两侧对称的一组建筑,该建筑左与“宝榻”建筑相隔一通道,右与又一组建筑相隔一通道,使该组建筑没有超过五间而回避了僭越之嫌,使之与土司从三品的身份相符。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