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古代史:昭君墓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时间:2019-09-03编辑:阿泽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一说四大古典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小编了解到,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葬礼依从匈奴习俗,“棺椁穹窿,更别方圆。”出殡之时,仪式非常隆重:“酝五百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苦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

昭君墓的由来_关于昭君墓的资料_昭君坟的来历_中国历史网

文中所述,虽华丽铺陈,有所夸饰,但足可见出当时葬礼之盛况。据传,汉孝哀帝也派遣使节杨少征前来吊唁。此说如果属实,汉哀帝刘欣于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在位,那么昭君享年则在五十岁左右。如今的青冢,已被辟为公园。步入其中,穿过青家牌坊,便是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的浮雕及他们并辔而行的青铜塑像。铜像后是董必武的《谒昭君墓》诗碑,周围自然少不了历代相关碑刻与诗文,其中一首写得相当到位:“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漫步凭吊,我总觉得其中少了点什么。

昭君墓的由来_关于昭君墓的资料_昭君坟的来历_中国历史网

到底少了点什么呢?思虑再三,觉得浮雕、铜像及其他纪念,竟将昭君和亲的另一位主角复株累单于给忽略了。论年龄,复株累与昭君更加般配;论时间,他与昭君共同生活得更长;论感情,他与昭君也算得上恩爱有加…历史,就这样有意无意给遮蔽了!我的心头,陡然间仿佛压上了一块铁铅。我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抖落一些不必要的重负。抬望眼,一座三十多米的高大土堆,孤峰矗立在漠北的原野,颇有一种巍然雄伟的气势。

昭君墓的由来_关于昭君墓的资料_昭君坟的来历_中国历史网

这便是昭君墓了,我希望土堆下埋着的,就是她的真身!据有关资料记载,十多座昭君墓,并非古代帝王那样故意布下一些疑冢迷惑他人,也非匈奴官方所建,而是当地广大民众一种自发的纪念。凡是昭君曾经驻牧或路过之地,他们自发地建立起一座座坟墓。这种行为,纯粹出于百姓内心的崇敬、感恩的纯朴感情,绝不像今天许多地方,为的是追求所谓的名人效应。青冢附近的百姓,都说这座高大的土堆下面,埋葬着的,就是王昭君的遗体。因担心他人过多惊动、打扰昭君娘娘的安宁,他们便故意放出风声,说青冢是一座假墓。

昭君墓的由来_关于昭君墓的资料_昭君坟的来历_中国历史网

关于青冢之名的由来,据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唯有昭君墓上,依然青草如茵。“青冢拥黛”,也被列为呼和浩特市旧日八景之一。不过也有另一种解释,据《筠廓偶笔》所载:“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云青冢。”漠北四季,秋风萧瑟,冬雪覆盖,春寒料峭,唯有夏季绿草青青,一片生机。而我到达的盛夏,一路行来,横跨内蒙古中西部千余里,却怎么也见不到江南那郁郁葱葱的绿色。这,也许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有关。而昭君所处时代,阴山的古树林已遭砍伐此地已是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地带。

生长于南国的她,要想适应这儿的气候风物,的确需要长期而艰难的过渡与转变,由此更可想见昭君当年出塞和亲之难。一个弱女子,肩头担负的,是民族的重任与期冀。面对青冢,我心中涌出的,除了敬重,便是感动。我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还是昭君时代的漠北,孤月冷辉依然如旧而人与事,早已面目全非。如今生活于其上的蒙古民族,与昔日的主人——匈奴,无论是历史,还是种族,已没有半点渊源。“花开花谢任东风”,“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星移斗转,长存人间的是风骨,是精神,是流淌不息的文化。

昭君墓的由来_关于昭君墓的资料_昭君坟的来历_中国历史网

因此,青冢的重要不在于其真伪而在于昭君在历代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与重要地位。正如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所言:“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据统计,古代的中原王朝,至少有过三百六十次对外和亲。最为著名者,一为王昭君,二为唐朝的文成公主。

昭君由一位民女到宫女,而后肩负使命出塞和亲,身份地位不断上升;她由山村茅屋的自然简陋,到长安宫殿的古朴雄浑,再到匈奴穹庐的异乡悲凉;她经历并融会了荆楚文化的空灵奔放,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草原文化的雄奇壮美;作为四大古典美女之一她怨而不怒,笑而不喜,内心汹涌的波涛与外表典雅的沉静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具有独特迷人的“昭君之美”…昭君一生,角色不断转换,命运跌宕起伏,而她的贡献则有目共睹,惠泽后世……这些,都为广大民众的虔诚敬仰,为后世文艺家的创作发挥,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大漠荒原,秋风又起,天气渐凉,满目萧瑟,昭君思乡更切。虽然她的身体未能回归故里,但我更愿相信,人死之后,肉体虽朽,灵魂不灭。昭君那悠悠魂魄,终于回了长安,到了秭归,归返宝坪山村,就像当年那样,没有半点生疏与隔膜,与家人欢聚一堂,生活得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