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6编辑:阿泽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襟怀恬淡,早年一直在家种地读书。29岁才出仕,不过当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类小官。这时正当晋末乱世,他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济世抱负,又不愿和官场中的人物相周旋,因而十分怀念早期在乡村隐居读书的生活。到39岁时,又回到田园。
后来因生活不能自给,又出去作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有一次逢督邮来县,属吏告诉陶渊明应当束带迎接,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从此辞官归田,以后20多年里,一直不再出仕。62岁时去世。陶渊明一生隐居不为沽名钓誉,而是看透了世道的虚伪和恶浊,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写下了许多赞美田园纯朴生活的诗篇,开创了田园诗派。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他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希望有一个没有王税、人人靠劳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故居在柴桑栗里,即今江西九江马回岭。村前有柴桑桥,据说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名句,就与他每天荷锄经过这里的生活情景有关。附近有濯缨池,池间巨石上,镌有“醉仙濯缨之池”六字,传为陶渊明洗锄头和帽缨的地方,这自然是出于后人的臆想。陶渊明写过一篇著名的《归去来辞》,后人在溪涧中一块平滑如桌的巨石上刻“归去来馆”四字以示纪念。
石上题刻很多,年久难以辨认。这块石又称醉石,因陶诗中与酒有关的篇章很多,人们便想象陶渊明醉后当在此高卧。陶渊明墓就在马回岭,墓碑上写“晋征十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征士就是朝廷征召的隐士。碑左边刻墓志,右边刻《归去来辞》。墓碑左右还各有石碑一块,左边刻《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生前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自称。右边的石碑上刻修墓人姓氏年月等。距陶墓100米左右有一所古祠,是与墓同时修建的陶渊明祠。祠内已看不到什么文字的遗迹了,唯有大门直书匾“陶靖节祠”等尚存。祠外柳树很多,远处群峰隐约,风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