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新中国为什么不重建黄埔军校

时间:2019-12-19编辑:历史狂流

1949年10月,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学员,除了一部分起义投诚外,大部分随着国民党去了台湾。这所影响20世纪中国命运的军校从此走向没落,虽然迁到台湾后恢复了黄埔军校(即今天台湾的陆军军官学校),但黄埔军校早已不复当年光彩,黄埔军校为啥会没落呢?新中国建国后为什么不重建黄埔军校呢?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2年6月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孙中山辗转逃到了永丰舰上,差点就葬身在陈炯明的炮火之下,而怀有身孕的宋庆龄因此事件而失去了她一生中唯一的孩子。终于使孙中山意识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必须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必须有革命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力,才能获得革命的成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 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由于孙中山先生逝世,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排挤共产党,并削弱左派的力量,一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从此黄埔学员再也不能同时拥有国共两党双重身份。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后来成为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分道扬镳。同年相继爆发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其实黄埔军校从排挤共产党的时候开始,就逐渐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意愿了,黄埔军校的办学质量也开始走西坡路。

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初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

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1945年9月3日,日本代表团在黄埔军校礼堂向中国递交投降书。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

1926到1949年共二十三期学员中,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抗日战争期间,200多名黄埔教官及学生担任师长以上的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但抗战胜利后,95%的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黄埔毕业生心存的仅一万一千多人。

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

黄埔军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内忧外患,可以说的国家危机民族危机的时刻,而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面对数倍于己的军阀势力,几乎是势如破竹,其原因就是黄埔军校聚集的学生都是奔着救国的目的来的,所以表现出的纪律性和凝聚力,是当时的军阀势力所不能及的。

20世纪黄埔军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仅次于法国圣西尔军校、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有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军校比如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虽然也源源不断的给解放军输送军事人才,但在国际上的名气也只是一般。完全可以重建黄埔军校,用这张一张很享誉全球的军校名片,几乎不需要什么宣传费用,新中国为什么重建黄埔军校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就只剩下国民党了,四一二之后的黄埔军校也大不如从前,新中国为了统一思想稳定政局,没有重建。也有人说在中国初步统,帝国主义和入侵者都被赶出去以后,黄埔军校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黄埔军校以救国为名创办,其招生对象并没有受限制,通过考核就可以,而新中国的军校招生都有比较严格的政审,尤其是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国民党、地主、军阀子弟。也有观点认为这和海峡两岸尚未统一有关,就好比解放军为什么一直不更名为国防军的原因是中国还没完全统一。

其实重要的并不是能不能重建黄埔军校,而是黄埔军校的精神能不能得到传承,今天尚健在的黄埔军校出身的人越来越少,而这些人基本上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统一做努力,相信海峡两岸统一后中国会重新拾起这张响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