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秦始皇泰山刻石的迁移揭秘

时间:2020-01-15编辑:思慕

威武的始皇帝将自己的功德篆刻在泰山刻石上,碑文出自李斯之手,然而这并没有给泰山刻石带来福气,相反泰山刻石的坎坷正从中而来。泰山刻石到底经历了怎样一个坎坷的历程?泰山刻石是如何“长脚”越走越低,最终一分为二?文字又是如何越来越少的?让我们跟随秦始皇的脚步来探索这些谜吧。

泰山刻石自刻成之日起便一直矗立在泰山的玉皇顶上,由于没有人注意它的价值,所以直到宋朝为止,泰山刻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

北宋时候的宋真宗赵恒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月,他为了感谢上天赐给他“天书”,于是亲自来到泰山封禅。皇帝要到,当地官员自然要准备礼物,可当时的兖州太守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的。没有办法,只得将自己所拓泰山刻石南面的40个字的拓本作为贡品进献给真宗。

泰山刻石作为贡品被进贡给了皇帝,一夜之间,原来默默无闻的泰山刻石立即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精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泰山刻石进行临摹拓写。但由于刻石暴露在野外已逾千年,风吹雨打已造成原先222字的碑刻到北宋的时候已经毁缺76字,仅剩176字可以辨认。

从宋代到元朝末年,泰山刻石还是在玉皇顶上,但是从明代开始,泰山刻石便开始不断被迁移。明朝初年,泰山刻石已经被人从玉皇顶上迁移到唐摩崖附近;明朝成化元年(1465),有人在离唐摩崖十几步远的草丛中发现了泰山刻石。

到了嘉靖时期(1522-1566),泰山刻石又被安置到碧霞元君寺的侧室内;最后到清朝嘉庆21年(1815)泰山刻石被人从玉女池中打捞上来并被安顿在东岳庙新建的西宅内,而此时,经过如此坎坷迁移经历的泰山刻石已经变成了两块残石,刻石上也仅存10个字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泰山石刻频繁迁移呢?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断有人对泰山刻石进行拓写,使得刻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从而最终无法再立足于玉皇顶之上了,并最终被搬到了唐摩崖附近;在此之后,一方面由于没有保护,从而风雨摧蚀了石刻上的文字。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拓片商人为了使自己的拓本独一无二而故意毁坏泰山刻石,从而导致石刻表面刻字的不断减少;最后自然灾害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泰山石刻在明代曾经被安置到碧霞元君寺,但到清乾隆五年六月碧霞元君寺一场大火后便失去了踪影,最后刻石被发现时已经残断成两半。正是因为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导致中国最早的石刻到现在仅剩下10个字的残文。

清代中期之后,泰山刻石仍命运多舛,先后遭到过盗贼的劫掠和日本飞机的轰炸。直到解放后,泰山刻石才真正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被安置在重新修建的“读碑亭”之中,再也不会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了。虽然泰山刻石只剩下了10个字可以辨认,但可喜的是宋代的泰山石刻的拓本已经找到,上有165个刻字,根据这个刻本,泰山石刻总共222字得以补全,人们终于可以鉴赏到中国小篆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