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0编辑:历史狂流
湖南,八百里洞庭,育三湘四水。自釜山合符以后,炎帝南迁并定居在这里,数千年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屈原、周敦颐、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都不愧为湖湘文化孕育出的美玉良才。立橘子洲头,感伟人胸怀;登岳麓峰顶,聆大学问家朱熹、张栻传道授业。“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一览无余。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医,亦为材之一。作为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有着优秀湖湘文化土壤的滋养,自然是如沐春风,名医、大家迭起不穷。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以神农尝百草卒于茶乡、苏耽橘井佳话、马王堆医书、张仲景长沙坐堂、孙思邈龙山采药等为代表,有着浓郁湖湘地域特色的中医文化风景线。
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炎,就是指炎帝,号神农氏,是农耕文化与医药文化的开创者。他为彻底了解各种草药的药性,奔走于湖南境内的高山、险道之间,不顾生命安危,遍尝百草。《淮南子》记下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一天中毒七十多次,这需要一种怎样的毅力?怎样的献身精神?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一天,在株洲茶乡(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他尝了一种叫“断肠草”的草药,顿时五脏俱裂,夺去了他的生命。神农倒下了,但他用生命开创的中国医药事业至今却依然生机勃勃;他那种为中医事业、为人类生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湖湘中医志士。
后世为了祭奠这位祖先,西汉时期,在今之株洲炎陵县就建有炎帝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又建有炎帝庙,2007年国家开始筹建炎帝神农中医药文化纪念馆,现已破土动工。“弘扬炎黄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炎帝陵已成为湖湘中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橘井 苏耽
“橘井”与“杏林”、“悬壶”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那么“橘井”一词出自何处?与湖湘中医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其实讲的是西汉时期湖南郴州的道医——苏耽。
据刘向《列仙传·苏耽传》载,湖南古时瘟病横行,西汉文帝时,郴州有一位叫苏耽的道人,身怀绝技,喜爱神仙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后终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苏耽嘱咐母亲说:“明年天下会发生一场大的瘟疫,但是用我们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能够治疗。如果有人患病了,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马上可以痊愈。”
第二年,果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苏耽的母亲便遵照儿子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救人无数。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
从此,“橘井”一词就慢慢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也为湖湘中医文化更添了一份传奇色彩。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郴州市第一中学内的橘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马王堆医书 辛追
1973年,对湖湘中医界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墓主分别是辛追、利苍及利苍的儿子,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惊动了中南海,周总理曾先后5次具体指示挖掘工作。
距今已两千余年的女尸,肌肤内脏仍保存完好,我们不得不被那先进的防腐技术所折服;大量古医书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许多空白,多个世界第一,又在湖湘这片中医热土上诞生。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脉法》、《阴阳脉死候》,是最早关于脉学、诊断学的文献。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书。
《却谷食气》,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专门论述气功导引的文献之一。
《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
《胎产方》,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专论妇产科的最早文献。
还包括《杂禁方》、《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十四种,内容涉及养生学、性医学和性保健。这些医书的出土,凸显了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更丰富了湖湘中医文化的内容,让世人再一次为湖湘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叹为观止。
历史在前进,医学在发展,奇迹继续上演在湖湘大地,张仲景来到了长沙,更是丰富了湖湘中医的内涵。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郡涅阳人。宋以后被医界尊为“医圣”。建安中(公元196-219年)做长沙太守,当时人们又称他为“张长沙”,他的方书也被称作“长沙方”。
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宫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于是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衙门大堂,并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公开坐堂应诊,并分文不取,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
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建有张仲景塑像,长沙蔡锷中路湖南省中医院院内尚有张仲景祠,只可惜因年代久远失修,原有“张仲景祠”和“保节堂”,现均已不复存在。
自古医药不分家,湖湘这片沃土有医学开创者、医圣,自然也少不了“药王”的青睐。那就是唐·孙思邈,他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
涟源龙山自古就是“天下药山”。汉·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著《伤寒杂病论》,曾由昭陵(邵阳)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就是在这里撰写的。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种药地“圣草坪”,采药地“药柜山”,晒药地“安坪村”,药王庙遗址“捣药臼”,给百姓治病的村庄“李八庄”、“汤洼”,给龙虎治病之地“龙潭”、“虎岭”等。后世为纪念药王孙思邈,于唐贞观年间在龙山上建有药王殿,同时龙山山麓世世代代沿用孙家桥、孙家桥村、孙家桥乡、孙水河等地名,而孙家桥村全都姓孙,据考证系孙思邈嫡传后裔,到现时已有30余代。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如绵延千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而有“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凭借着深厚的人文基础,承载着医祖、道医、医圣、药王等诸中医大家,又有堪称中国医学稀世壁玉之马王堆古医书,使得湖湘中医文化更加厚重,成为众多地域中医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我们应乘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之东风,进一步弘扬湖湘中医文化的优良传统,突出湖湘中医文化特色,打造现代湖湘中医文化,方不悖先人之旨,也实为后世湖湘中医学子之福。
上一篇:北海公园有哪些奇特之处?
下一篇:杜姓的由来与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