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包天笑:颠沛流离的妇女之友

时间:2017-07-13编辑:历史狂流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著名报人,小说家。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1973年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译很多,有100多种。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笔名由来

包天笑,名公毅,乳名德宝,天笑是笔名。据<钏影楼回忆录>中包的自述,彼时人们视小说为游戏之作,多不用真实姓名,如陈蝶先署“天虚我生”,曾孟朴署“东亚病夫”等均是。 天笑之笔名是随意而取,并无特殊含义和出处,最早用于<迦因小传>译文发表时,署为“吴门天笑生”。后来简化为“天笑生”,再后来简为“天笑”,及至包天笑到了《时报》馆,常常与陈冷血两人轮流写短评,陈署一“冷”字,包署一“笑”字,“吴门天笑生”只余一 “笑”字了。子书上有“雷为天笑”之句,是对自然现象的一 种拟人化比喻。杜甫诗有“每蒙天一 笑,复似物皆春”,龚定庵有“屋瓦自惊天自笑”,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句子,然包说他的笔名与此无干。包用的笔名甚多,有仿“文文山”的“包包山”。“秋墨阁”、“钏影楼”两个也是常用的。“钏影楼”是纪念其母以金丝手镯周济好友慷慨好义的仁德,故而用的最多。

才子报人

包天笑的创作出版活动始发于25岁(1900)创办“东来书庄”和发行《励学译编》。东来书庄由包天笑等8人集资百元,开设于苏州养育巷冠子桥包叔勤家门口,后迁观前街(施相公弄口)。以经营新书刊为主,主要经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苏》、《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图>等日本新书、杂志。《励学译编》主要依靠苏州留日本学生杨延栋、杨荫杭等人译介日本文的书刊,将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向中国传播。 1901年10月,包天笑与其兄包子青一起创办了《苏州白话报》,馆址建在苏州护龙街砂皮巷口,该报的编辑、发行及撰稿人均采用笔名。大多数稿件是包氏兄弟所作;其资金主要由包子青提供。《苏州白话报》除在苏州有一个发行所和两个代售处外,还在上海的<中外日报> 、杭州的《杭州白话报》等报社,以及安庆、南昌、无锡、北京等地设有代售处。

笔耕不止

包天笑的创作初期以译作和文言短篇为主,后来一改以写白话小说居重。但无论长篇还是短篇,均发表或连载于报刊上。从26岁开始连同晚年在香港,他从未停缀笔耕一共创作、翻译了各类作品近200种。分别发表在《时报》、《月月小说》、《教育杂志》、《中华小说界》、《消闲月刊》、《半月》、<红玫瑰>、《太平洋画报》、《珊瑚》、《上海生活》、《申报》、<南京晚报> 、《万象》、《大上海》、《大众月刊》、《风雨谈》、《茶刊》和香港的<大华>等多种报刊上。他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教育小说、爱国小说、家庭小说、言情小说、人道小说等。无论长篇短制,名篇迭出。 包天笑读过日文,翻译过《空谷兰》和<梅花落>两种日本小说,由有正书局出版,曾轰动一时,电影公司曾把它们搬上银幕。他在曾孟朴办的小说林编译所兼职时,以秋瑾为主人公,把她的革命事迹贯穿起来,写成《碧血幕》,在<小说林>上发表。


上一节: 沈 寿:火尽薪传的苏州针神

下一节: 顾颉刚:“禹贡九州”的古史辩者

返回首页>>>苏州历史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