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苏州全晋会馆:寓居晋商的宗族机构

时间:2017-07-18编辑:历史狂流

文化价值

1986年深秋,日本艺术学部剧场史专家松原刚教授访问中国时专门前来考察。他审视和琢磨戏台的每一结构和造型,不禁惊叹这藻井的精美及独特的音响效果,由衷地钦佩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独运。美国马萨诸塞州青年乐团的94名演奏员在这里弹唱了中国歌曲<卖报歌>后,声称是来中国后演出感觉最良好的一场。

建筑大使贝聿铭和中国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前来参观,贝先生认为这一戏台造的恰到好处,必定出于高手,特请陈先生代笔题词:“三十年前游兹馆,今见重修,老眼为之一明,可喜可颂”。此戏台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会馆是离开故土寄寓异乡的经商者们所建立的一种同乡性的行会组织。

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通都大邑,商业会馆、公所等行帮组织极为普遍,经商者为的是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合力对外。当然,这些行帮组织都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据记载,苏州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二百六十多处会馆公所,但留存至今较为宏大且具代表性的完整的当属全晋会馆。据说民国时全晋会馆的名誉理事长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

会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有门厅、吹鼓楼、戏台与大殿,是当年晋商们举行庆典和娱乐活动的场所。西路建筑庄重朴实,筑有二厅一庵。楠木厅和鸳鸯厅为晋商们交流商情、相互借贷、调剂资金的洽谈场所;万寿庵为停放已故在苏晋商灵柩之处,每年由山西派专船将灵柩迁回故土。东路有房屋数十间,供短期来苏联系事务的晋商寄宿存货,以及在苏破产失业的晋商借住。

然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会馆历经沧桑,先后有绸厂、染坊、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在馆内开工;有职工大学在此办学,有三十多户居民居住其内。古建筑年久失修,白蚁蛙蚀,粱倾壁残;特别是大殿于1976年1月被工厂不慎失火烧毁,戏台也险象环生。濒临倒塌。1982年市政府决定拨款全面整修,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全晋会馆修建办公室,组织人员进入会馆凋查古建筑因残破而存在的文物和人身安垒隐患,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及会馆修复的意义。同时,聘请市建筑设计院专家绘制了<垒晋会馆总平面图>及<全晋会馆鸟瞰示意图>;在当地居委会的协助下,召开60岁以上老年居民座谈会.从中获悉会馆的历史变迁及建筑原貌查寻散落在会馆内各处的原有建筑构件,为会馆的复原提供素材。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迁出了占用中、西路的单位、学校及2l户居民。(东路至今仍有lO多户居民待迁)1983年至1985年整修工程共耗资120万元,会馆面貌焕然一新,复原了当年山西富丽堂皇与苏州精雕细镂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会馆旧观。1986年lO月,在会馆内诞生了苏州戏曲博物馆。

从此,精美的古建筑与悠扬的丝竹、委婉的曲声相伴,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艺术家及众多知音慕名而至,络绎不绝。昔日的商人聚会场所如今成了戏曲艺术殿堂,这是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 苏州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在‘全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是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余秋雨《抱愧山西》

123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