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都学研究的方法: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

时间:2018-01-03编辑:历史狂流

中国的古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数目又极为繁多,这是中国古都的特色。

针对这种特色,还应该有更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提出两点:就是综合的研究和比较的研究。

中国的古都既然这样的繁多,其间就不会没有共同的因素,也不会没有相互差异的所在,不加以综合和比较是不容易作出更为具体透彻的解释和分析的。

司马迁曾经指出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建国各数百千岁' 为什么这里能成为累代建都的地方?

司马迁的解释是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这样的解释虽不够全面,却相当中肯。

那时的王朝和政权选择都城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认为都城应该设在天下之中。周公营雒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的。

《吕氏春秋》因此得出一条结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这是从自然因素得出的结论,司马迁特别加以称道,是因为这里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是由于“土地狭小,民人众”,受到相应的艰制。

如果推而广之,三河只是那时的王者建都集中的一个地区,而不是所有的都城所在地。

夏、商、周各代都曾经频繁迁徙过都城,可以考见的,夏自禹起,先后迁都不下十三次;商人迁都,前八后五,早已成为定说。

就是说汤的先王契至汤迁过八次,汤以后至于盘庚又迁过五次;周人自太王居豳起,至于敬王的徙于成周,前后也有八次。

夏、商、周三代的迁都合起来达三十余次,所迁的都城都在黄河流域。

夏人的都城在今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两侧,并有向东发展的趋势。

商人的都城在今河南、 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河济流域,周人的都城则自渭河中游向东发展,直至今河南洛阳。

总起来说都在黄河流域,更具体说是在当时黄河的中游及济水的上、中游,也是在陇山和泰山之间。为什么夏、商、周三代这样频繁的迁都,迁来迁去都离不开黄河流域?这自然与当时黄河流域富庶有关。

三代以后,还有不少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也在黄河流域。这就显示出历代古都和黄河流域的关系。要说明这样的关系,仅仅从事于某一古都的研究是不能满足的。

自古以来,不论王朝或政权都以营建都城为国之大事,奠不郑重筹措,以期长治久安。

《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样美轮美奂,是费过一番斟酌的。此后各代皆在这方面多费心机,而北魏的洛阳城和隋唐的长安城尤为人所称道。

他如城池的广狭、街道的宽窄、市区的繁荣与萧条、道路的畅通与阻塞,各个古都皆各有法则,未能彼此相同,不经过比较研究,就难以备悉其中的特点,也不易获得和各个古都都能相符合的规律。

其实,这样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也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的治学方法,在他们的著作中是不难看到的。以这样一些方法研治中国古都学更容易得到一定的效果,应该踵其道而行之。

推荐阅读:

中国古都学研究方法介绍大全

中国古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