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天坛

时间:2018-03-22编辑:梓岚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地处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建筑宏伟壮丽,总面积2.73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为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专一祭天。清乾隆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最终形成了规制非常严谨的格局。

现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型,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建筑群,包括祈年殿、皇乾殿、长廊等建筑,用于每年正月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五谷丰登。其主体建筑祈年殿为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奇观,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

内坛南部是圜丘坛建筑群,包括皇穹宇、圜丘等,是每年冬至举行大祀祭天和夏至、秋后祭祀之地。圜丘的构建颇有特色,除高三层和中心一块圆形“天心石”外,其地面所铺的扇形石板、望柱、栏板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作为古代帝王的祭天场所,天坛不仅以其极具象征性的建筑布局与形制表现了古人对“天”即对宇宙、对自然的尊崇,也荟萃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力学、美学、史学、天文学、生态学、法学、礼仪制度和音乐舞蹈等科学成就与文化内涵。

天坛里还有3000余株明、清中早期的古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为天坛增添了庄严肃穆、静谧深远的气氛。

祈年殿

祈年殿按照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建造,并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象征手法——殿顶铺蓝色琉璃瓦,以像天色;平面呈圆形,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

七星石

传说为北斗七星落地,实为明嘉靖九年(1530)为立皇位和庆皇寿而镇七石于此。上刻山形纹,意寓泰山七峰。后清乾隆帝又加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推荐文章中国历史和自然遗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