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3编辑:梓岚
位于长城以北的元上都遗址,包括忽必烈汗的那座传奇都城的大量遗存,占地25,000多公顷。元上都由蒙古统治者的汉人幕僚刘秉忠于1256年设计,是一次融合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独特尝试。
以此为基地,忽必烈汗建立了统治中国近百年之久的元朝,并不断地在亚洲范围内拓宽其疆域。在此举行的宗教大辩论使藏传佛教在东北亚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很多地区沿袭至今的文化与宗教传统。
元上都依山傍水而建,其规划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现仍存有寺庙、宫殿、墓葬、游牧宿营地以及包括铁幡竿渠在内的水利工程等。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闪电河北岸的金莲川草原,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初名“开平府“。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汗位,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并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公元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成为忽必烈称汗后的首座都城(1263~1273)。忽必烈迁都大都后,实行两都巡幸制,每年四月到九月都在上都避暑和处理政务,于是这里成为元朝的“夏都”,与大都并称为两都。
这座由北方马背民族创建的草原都城,借鉴了中国北方传统风水理论,在城市设计上采用了南北向中轴线,且山居其北,水在其南,被认定为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
从遗址看,元上都呈正方形,建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
外城为市区,位于内城西北,城墙全部土筑,周长约9000米,边长2100米左右,开4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部是皇家苑囿,南部为官署、寺观和各作坊所在。城外东、南、西三处为关厢,是商肆、店铺、仓廪和百姓民居的主要集中区域。
内城为皇城,位于全城的东南角,边长约1400米,也是土城,外垒石块护面。皇城东西各开两门,南北各开一门,门外均设瓮城。皇城内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其南半部为官署、府邸。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居于皇城的正中偏北,面积约为北京故宫的一半,南北长约620米,东西宽约570米,亦为土墙,但外砌砖皮。宫城东、西、南设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其中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大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进入宫城的主道。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大安阁、承应阙、仪天殿、寿昌堂、楠木亭等。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对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述。
推荐文章:中国历史和自然遗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