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11编辑:梓岚
关东,战国至唐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诗中有:“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此处的关东即指潼关以东地区。
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称为“关东”。此称之义,是指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关东。又以山海关为限隔,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
自清末至民国以来,随着废除封禁之策,诸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及远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广泛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所谓“闯关东”已成为那时移民们的通行用语。应当指出,在光绪年间,东北废“三将军”改设省名后,又有“东三省”或东省之名,泛指东北。这些代名称,都是说明东北已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叫法不同,但内涵无区别。
新中国建立后,仍然建三省制,总设东北局,以辖三省,划为一个大行政区,统以“东北”名之,而“关东”称谓渐被淡化,但民间仍流行称关东,山海关以内的人往往以“关内人”自称,与之对应的则是“关外”或“关东”。
上一篇:中国地名阴阳南北的由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区域称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