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8编辑:梓岚
日、月、年是任何一种历法的基本成分,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最重要的时间概念。只有对这三种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把握古代的天文现象和制定周密可行的历法。
一、日
日指太阳。古人把第一次太阳出来到第二次太阳出来定为一日,即以一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由于太阳的升落在不同的季节会有时间上的不同,所以古人大都以夜半子时作为实际上一日的开端。
古人还认为天有十日(即所谓“十日并出”或“十日代出”),每天有一个太阳在轮流值日,故又以十日为一旬。殷代已开始称十日为一旬,甲骨文中不但有“旬”,而且还有“今日”、“今夕”等词,并称一旬之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过去的日为“昔”。古代还有所谓“旬休”,亦即十天休息一天(也有五天休息一次的)。
二、月
古人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这一周期约29.53日,即29天12时44分3秒。最早以新月初现作为一月的开始,叫做朏(fěi)。后世出现了“朔”的概念,但朔是看不见月亮的,要去推算日月的合朔,所以古人就规定每月的初一叫朔,初三叫朏,最后一天(大月30日、小月29日)叫晦。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便是说辛卯这一天(辛卯说见后)是十月的第一天。再如《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便是说丙寅这一天为十月的最后一天。每月之中,大月的十六,小月的十五又称“望”。如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所谓“三五”、“二八”,即指望日。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在西周文献中,还常出现描述月相的“霸”字,有时也写作“魄”。如《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一般释“魄”为朏,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见《尚书·康诰》马融注)也有人释“哉生魄”为十六日。(《尚书》伪孔传)此外,西周文献中还常见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名称,近人或以为是定点月相(即分别代表每月特定的某一二天),或以为是四分月相(即将一月分为四份),认识迄未一致。
三、年
“年”的概念最初是由谷物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禾”,《说文》释为“嘉谷”,并谓其“二月始生,八月而熟”。谷物成熟的周期(第一次成熟到第二次成熟)即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后来,随着历法的制定,人们便习惯称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的正月初一之间的一段时间为“年”。
什么是岁
古代“年”和“岁”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岁”是指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之间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回归年。岁的周期,在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中有准确的测定,即365.2425日,也就是365天5时48分46秒,与今天的计算相同。岁又称“期”,《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其所谓“期”,也就是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只不过当时的测算尚不及后来的精确罢了。“年”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而“岁”的时间则是固定的。
上一篇:天文学十二次和分野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宇宙是膨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