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宿白先生的贡献-白沙宋墓的发掘与撰写

时间:2018-02-01编辑:历史狂流

1951年-1952年,河南禹县白沙镇准备修建水库,考古工作者对库区的古代遗址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宿白先生主持了三座宋墓的发掘工作。

白沙宋墓是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墓葬,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

1954年,宿白先生撰写的考古报告基本完成,同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基建中出土文物展览会”上展出了白沙宋墓的壁画摹本,公开了这个重大发现。

在我国历史考古学草创时期编年分期标准不明确、历史现象及问题多不及深入讨论的情况下,宿白一人承担了发掘报告的编写任务。

其间正逢中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宿白先生从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调整到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教学、行政和研究工作集于一身。

先生不辞辛劳,排除纷扰,在1954年完成了白沙宋墓报告的编写。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白沙宋墓》于1957年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也是我国田野考古纪实的奠基之作。

尽管当时并无先例可循,宿白先生还是以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严格区分了报告主题正文和编写者研究的界限。

在正文之外,客观描述墓葬情况的同时,加入了大量考证性注释,这些注释中所论证的对象,经过几十年新的考古材料的验证,证明几乎都是正确的。《白沙宋墓》一书中的论述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成书近六十年来,《白沙宋墓》已经成为考古发掘报告的一种典范。而其中所体现出的先生的治学方法与风范也对后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考古学家徐苹芳曾在《白沙宋墓》再版时写道:“重读《白沙宋墓》,使我体会最深、获益最大的是对宿白先生治学方法的认识。宿先生治学方法的精髓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所谓‘小处着手’是指微观,‘大处着眼’是指宏观,也就是微观和宏观的有机结合。

治学要从微观做起,从搜集史料(包括考古学的和历史文献学的)、鉴别史料(史料的真伪和来源)、利用史料(指尽量利用第一手史料),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接近于史实的完整史料,去粗取精,抓住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地研究和阐述与当时社会历史有关的重大问题,这便是宏观的研究。

微观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微观研究做得愈细致愈扎实,宏观的研究也就愈可靠愈接近史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做微观研究很辛苦,要一丝不苟,求全求备,来不得半点马虎,稍一放松便会有所失误。

做考古学的微观研究,其基础在田野考古上;历史文献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来说,与田野考古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正是这样一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力作。

推荐阅读:

宿白生平事迹介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