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西施的下落 西施究竟去哪了

时间:2017-07-28编辑:梓岚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西施的、她是公认的“天下美人”。西施生在春秋末年的越国,是诸暨芒萝山下:—个樵夫的女儿。公元前487年,文种向越王进献了破灭吴国的九条策略.其中第四条便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 即通过所谓的美人计蛊惑其心,以达到乱其谋略的目的。于是西施和另外一名美女郑旦,就被越王派出的“相者”选进了越国都城。

一个僻居穷壤的民家女子,.就这样突如其来地卷入了吴越争霸的政治斗争风云,成了权谋家的刀具。公元前485年.西施由范蠡送入吴都,献于吴王夫差。夫差对西施异常宠幸。据《吴地志》、《姑苏志》记载,夫差得西施后,曾择虞山北麓筑石瓮城以为娱乐之所,又在灵岩山作馆娃宫以消夏、至今灵岩山上仍留有西施洞、馆娃宫、玩花 池、玩月池、梳妆台、琴台、石城等当年与西施有关的古迹。

但是.这位绝代佳人在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 矢差自刎之后,下落如何?却是两千多年来人们一 直聚讼紛纭、始终未得解决的一个谜。

开始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是唐代诗人钍牧的 《社秋娘涛》。诗中说西千下姑苏,一轲逐鸱夷。” 由于对句中“鸱夷"二字解释的不同,对西施下落的判断也就大相径庭。一种说法认为鸱夷是指伍子胥。因为伍子胥被夫差赐属镂剑自杀,临死时说,请在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目睹越国攻破吴国的城池.亲眼见证吴国的灭亡!

吴王听后勃然大怒,遂派人将他的尸体“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这里鸱夷”的意思是皮囊。吴国亡后,越国以为伍子胥的死,是由于西施进谗的结果,于是也把她沉于江中,让她逐子胥鸱夷以终。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鸱夷是指范蠡。因为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以后,曾经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所以"一舸逐鸱夷”,是说西施在吴国灭亡以后随着范蠡浮舟于江湖。

两种说法各有一批支持者,而以后说最为流行。相传范蠡当年奉命选美之时, 即与西施在浣纱石定情,后来又由他护送献与吴王,由此看来吴国亡后西施随范蠡同走,也是可能的事。况且一个佳人,一个俊杰,双双浮舟江湖,这是何等令人诱惑的风流韵事!(越绝书}上就曾有“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的记载。 五代十国时南唐陆广歟在他的《吴地记》中也引用民间传说和史籍中的记载,对此进行了论证。他说,在嘉兴县南一百里有一座语儿亭,这语儿亭的来历即与范蠡和西施有关。据说当年勾践命范蠡护送西施献予夫差,西施在路上与范蠡产生了感 传,两人竞然用了三年才到达吴囯,其间生下一子。

待到达该辜时,孩子已经一岁,会说话了,所以就将该亭命名为“语儿亭”宋代很多人都相信这种说法。罗大经还以道学家的思维方式为此说提供了理论解释,认为范蠡带走西施并非是迷恋她的美色,而是怕日后西施苒用迷感吴国的方式来迷惑越国.果真有这么一天,则越国不可保矣。于是带她远走高飞,以绝越国之祸。王轾基本上也是认为西施随范蠡而去,但在理解上有所修正。他强调一个“自”字,强调西施行为的主动性:认为是西 施自驾扁舟去追上了范蠡,而不是范蠡挟携西施而去。

南宋末年的学者王应縝在其《围学纪闻》一书中,对西施随范蠡—说提出了轰 击性的反驳。他引出了《墨子•亲士篇》的一段话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一书与西施的年代相去不远, 而且这里所说的比干、孟贲、吴起之事都和事实相符,那么“西施之沉”,即“西施沉 江说”也就具有了极大的可信性。

明朝杨慎除了举出 《墨子》之外,又举出 < 修文御览》所弓K吴越春秋》逸篇的记 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施沉江说的论证。 王世贞则对陆广微《吴地记》所载语儿亭传说的说法,给予了强有力的批评,他说 范送西施,是为越国成就大事,岂肯做出此等无赖之事?

当然,明代坚持认为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的人也为数众多。胡应纊在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中就持此说。大戏剧家梁辰鱼在他的名剧《浣纱记》中,更把西施与范 蠡的故事铺张扬厉,结局也是范蠡带了西施,泛舟出走。可是胡应麟只是一种推 测,没有提出有力的论证;梁辰鱼原属文学创作,尽管影响广泛而深远,但毕竟与历史事实是两回事。

经过宋明时期的争论,关于西施下落的问题在清代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刘献廷完全同意南宋王胡应麟和明代杨慎的研究结论,认为《墨子》的记载与吴越 的时代非常接近,应当是可以信任的,而且《修文御览 》中引用 《 吴越春秋》逸篇所记,又正好与《墨子》所述相吻合,所以,西施沉江说更具说服力。吴景旭则根据范蠡的一向为人,断言范蠡沉着善断,绝不会做出与西施潜通或与西施泛舟江湖的事来。

这样看来,虽然西施随范蠡共泛江湖之说最使人们感到兴味无穷,因而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但在史实依据上,好像不及西施沉江一说坚实。

同样认为西施沉江,但对怎样沉入江中的,人们又有不同说法。《东周列国志》 说,勾践率众返回越国的途中,越夫人指使人将西施负以大石,沉人江中,并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这里的罪魁是勾浅夫人,原因是女人的争风吃醋。今人周楞伽对“一舸逐鸱夷”的解释是广把西施盛在船中,然后凿穿船底,让她随船沉入江心。”这里罪魁似乎是越王勾践,原因是帝王在其政治阴谋得逞之后,不愿让自己的卑劣伎俩泄为人知,于是杀人以灭口实。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西施在吴国灭亡后又回到了家乡会格,一次浣纱不慎, 掉在江中淹死了。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持此观点。在西施的家乡会稽,至今还广泛流传着这种说法。但终属文学家言和民间传说,难以凭信。


下一节:“昭君出塞”之谜

返回首页>>>中国古代历史未解之谜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