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2编辑:梓岚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历代医家奉为除《黄帝内经》、 《难经》之外的第三大中医经典之作,凡是学习中医的人无不从中汲取营养,许多 医家更是毕生遨游其中,受用不尽。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这样一部经典 之作的版本众多,歧义纷呈,疑雾重重,至今仍是伤寒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伤寒杂病论》这一书名,最早见于仲景自序,并说是共十六卷。但这样的书名 史播无载。我们在《陏书•经箱志》中发现著录有《张仲景方》一书,这是经王双和撰 次的,对此,传统的说法是,全书著成后很快就散乱、亡佚了,到了西晋王叔和方才 重新搜集并加以整理D王叔和撰次的书在《旧唐书•经箱志》仍可寻见,说明唐代仍 能见到,但据孙恩邈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说,显然在当时已是罕见 之物,但并未亡佚。此后传本歧出,书名互异。
北宋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得到《伤寒论》一书并加以编录上奏,到了治平 二年,(伤寒论》一书又经高宝衡、林亿、孙奇等人泰敕编集、校正,并交由国子监颁行天下,从此业医者不再难觅此书。这是目前通行本的一个系统,世称宋本伤寒论。另一个系统是与宋本并行的、金代名医成无己的注本,名叫 《注解伤寒论》。成注本目前最好的版本是明嘉靖间汪济川的刊本,但成注本是个注解本,中间参以 己意,又经辗转翻刻,出人尤多,所以成注本并非最佳。
宋本在滑初已不可见全貌, 目前.通行的,是明赵开美刻本,这个本子,据章太炎考证广按赵开美《仲景全书 序》,先以成注《伤寒论》、《金匮要略》合刻,命之名《仲景全书》,既刻已,复得宋版 《伤寒论》,复并刻之。然清世所传惟成注本,而但论本则清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见。”1956年重庆市中医学会,根据赵幵美刻本并参考其他别本及主要注本,对宋本(伤寒论》重新做了辑佚、编注,命曰《新辑宋本伤寒论》,由重庆市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后朱佑武先生又为其银了校注,1984年更有钱超尘氏详考宋本伤寒论行世,至此人们方得以窥见宋本的概貌。
无论是宋本还是成注本,都是《伤寒论》的单刻本,《金匮要略》在宋代則成为 另一系统,据林亿《新编金匮要略序》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 《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遂另行刊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至今仍是如此。
《伤寒杂病论 > 的传本除上述两大系统之外,尚有《金匮玉函经》等,《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一个别本,出于唐代,于宋治平三年,经林亿等校正行世。
民国以来,又有四种发现,俱称古本:一是湖南刘昆湘于民初在江西所得, 1933年石印出版,人称长沙本或湘古本;二是四川刘熔经在涪陵所得,称“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1935年石印出版,人称四川本或涪古本;三是日本人大冢敬节在1937年印行的《康平本伤寒论》,这是现存最早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古本,康平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年号,大致相当干林亿校书之前,也是比较古老的版本,这个本子曾引起中日双方的重视;四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西安名医黄竹斋先生在桂林名医罗哲初处,抄得罗氏珍藏的其师左盛德光绪二十年(1的4年)传授与他的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1939年校勘出版,称白云阁本或桂本。
以上版本经考证,涪本与康平本和宋本接近,惟湘本和白云阁本则系另一传承系统,尤以黄竹斋所刻白云阁本最全。据左盛德之序言云吾师(张绍祖)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箱,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又云广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有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1992年,河南蔡德元氏作《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对此本做了详细考证,但学界对于湘、桂二本的注意似乎不如宋本,看来尚须有关学者进一步的努力。
总而言之,《伤寒论》虽然为历代医家所推重,但由于版本奇多,一直是聚讼纷纭,两千年来,虽然出现了千种注本,但究竟谁更接近张仲景原意,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
下一节:关于《洛神赋》的那些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