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3编辑:梓岚
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处共占地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
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神圣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而汇聚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的8处11项历史建筑:太室阙与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和观星台,集中分布在太室山、少室山南麓4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造年代历经汉、魏至明、清9朝,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这些历史建筑是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的代表作,是初创制度和形制的典范,也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河南省登封就是天地中央的中心。因此,这里不仅是古人测天量地的中心,也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儒、释、道都在此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重要基地。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2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创建于元世祖至元13年至16年(1276~1279),距今己有730多年的历史。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周公测影台
位于观星台南侧,正面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大字。是为纪念周公在这里以土圭测影,由天文官南宫说于唐朝开元十一年(723)所建。据传3000多年前,周公在此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于是确定这里是天地之中心,故周朝谓之“中国”。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原名“太室祠”。这里群山环抱,布局严谨,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中岳庙为中州祠宇之冠,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和皇家园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五岳中其他四岳祭祀建筑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权祭祀河渎的建筑规模和布局方式。
阙是一种装饰建筑,在中国是道路之门、礼仪之始,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门前的甬道两旁。太室阙、少室阙与启母阙,并称“汉三阙”。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其上的画像和铭文均十分精美。太室阙在中岳庙门天中阁前约600米处的中轴线上,是汉代太室祠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太室阙正阙通高3.93米,四面雕刻人物、动物、车马、剑舞等图像,副阙刻有题额和铭文,篆隶参半的书法反映了由篆到隶的字型过渡。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塔身由青砖、黄泥砌筑,共计15层,总高约37米。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嵩岳寺塔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千佛殿
千佛殿为明末重建,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其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而得名。壁画高7.5米,长42米,面积约320平方米。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佛教故事。
殿内地面上有四十八个脚坑,据说是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所遗。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推荐文章:中国历史和自然遗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