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04编辑:梓岚
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口口相传了很多很多年了,这些传说故事中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孝道而闻名于世,被流传了下来。
这些传说中有很多是虚幻的,当然有很多是真的,但是都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和任何物证,唯一只有一个却留下了遗迹与物证,现在供人们敬仰参观。它就是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的孝泉古镇三孝园。
孝泉在秦汉时期称汛乡,距今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了,是个名副其实的古镇,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二十四孝传说中的安安送米。
东汉初年,孝泉有一户姓姜的大户人家,父亲姜文俊,儿子姜诗,孙子姜石泉(小名安安),姜诗及妻子庞氏十分孝敬父母,父亲仙逝后姜诗即去江阳(今泸州)上任县令,留下妻子庞三春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姜母眼睛患病,见风就烂。有天夜里,姜母梦见神仙,告诉他孝泉临江的水有清目治病的功效,可以治愈。姜母醒来,把梦中情景一一诉说给庞氏,庞氏是个孝媳,为治母亲眼疾,每天坚持走几公里的路去临江取水,后来有邻居向姜母进谗诋毁庞氏,姜母听信谗言,竟逼迫儿子姜诗将庞氏休掉,姜诗为官十分清廉正直,又是一个大孝子,这次竟然也依从了母亲狠心休了妻子。
庞三春被休后无处可去,被好心的邻姑婆婆收留,邻姑婆婆也家境贫寒,庞三春自觉的离开了邻姑家而寄居在离家不远的白衣庵靠捡拾柴禾度日。安安放学归家得知母亲被休之后嚎啕大哭、朝思暮想,好心的邻姑婆婆悄悄告知他母亲寄居在白衣庵,度日如年。安安痛哭流涕的决定去看妈妈,但被婆婆阻挡了,安安通过邻姑婆婆得知母亲孤身一人、生活清苦、无米下炊,心里难过得无法形容,他决定给母亲帮助,让自己的妈妈吃上一顿饱饭。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
说来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带上大米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交给妈妈,想让妈妈吃顿饱饭,但妈妈见到米后脸色沉重,怒气冲冲的打了安安,并骂儿子:"安安,我们姜家里的人,历来清清白白做人,从来不会去偷拿别人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你偷来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怒气,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伤心的哭了。
这时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庞三春就问安安米是从哪儿来的。安安便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转悲为喜,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抚摸着安安消瘦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激动,母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这段佳话,就是流传至今的"安安送米"。
后来,通过邻姑婆婆的不断努力,向姜母陈诉庞氏的委屈与艰苦,陈诉安安的思母之苦和送米的事情,最终姜母醒悟自己错怪了自己孝顺贤惠的儿媳妇,吩咐儿子姜诗重新将庞氏迎接回来,从此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在一起,安安对婆婆、父母亲十分孝顺,也勤奋读书,长大后被地方政府向朝廷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县令。
后来,历代朝庭在孝泉修建姜孝祠以教化子孙,弘扬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