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4编辑:历史狂流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经常播放京剧音配像,既使我们欣赏到老前辈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又能通过后辈的配像,置身于当年的剧场之中。或许有人要问,当年的舞台上,与音配像中的舞台上一样吗?可以说是,也可说不是。
说不是,是七八十年前的京剧舞台上,除了演员在台上表演外,还活动着忽上忽下、令人讨厌的名角“跟包”。
“跟包”这词,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头上。有些人,如仆人似的跟在大款大腕的屁股后面,提着个文件袋或手机包,人们称这类人为“跟包”。其实,最早的跟包,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京剧名角雇用的为自己带戏装包的人,称为跟包。跟包跟在名角身后,为“角儿”穿戏装、管“角儿”换下来的衣物或为“角儿”梳头。后来,有了暖壶,跟包就为“角儿”背个暖壶,以备角儿喝茶之用。
最初,跟包只活动在后台,到了光绪初年,跟包就“跟”到前台上了。最严重时,他们一会儿给“角儿”送上一杯茶,一会儿给“角儿”送上个揩脸的手巾把,把舞台弄得乱哄哄的。管事的赶他们下去,他们也不听,他们要显示自己是某某“角儿”的跟包,自己也很有身份。
老生名角刘鸿声的两个跟包,一个背着个暖壶,一个拿着茶杯,站在台上。他们一会儿给“角儿”倒杯茶送到嘴边,一会儿给“角儿”揩揩脸。到了老旦演员龚云甫又添新花样。他的跟包背着两个暖壶,上面都标着签,写着字。一个暖壶上写一个“茶”字,一个写“人参汤”三字,以显示“角儿”身份的高贵。你想想,舞台上演员正做着戏,几个跟包的在台上转来转去的,有多闹,这戏可怎么看?你还会问,演员在舞台上还允许喝茶吗?不但允许,还名之为“饮场”。
如今的舞台上,设有幕布,分为一道幕、二道幕,一场戏下来,演员可以在侧幕边上喝口水。而老年间的京剧舞台,没有侧幕,开锣之后,演员上场,一出戏要一演到底,根本没有喝口水、喝杯茶的机会。于是,跟包就上场了。有些武打演员,打了一阵,枪把子架住之后,跟包上来,递上茶杯,喝上一口,甚至拿“手巾把”揩一把脸。说“揩”而不说擦,是轻轻地把汗揩去,若是使劲儿擦,那脸不就成为乱成一团的大“花”脸了?
宣统年间,一家戏园子演《玉堂春》。三堂会审时,演苏三的演员要跪在台上唱一个小时。这出唱功戏,很要演员的功力。有两个唱旦角的女演员,都在演这出戏,且她们两人一贫一富。家贫的那个演员上场后,跪定开口唱,她的跟包提着一个大白铁壶上来了。她唱上两句,就低头对着壶嘴喝一口。她喝一次,台下的观众就哈哈笑一阵。几天后,那个富出身的旦角也演这出三堂会审。你看人家,两个跟包上来。一人端一个楠木桌,一个桌上摆一面镜子和一些化妆品,另一桌上摆两个精致的茶壶,一个银的,一个瓷的。她唱两句,就扑一次粉,涂一次口红,饮一回茶。天下哪有如此高级的“犯人”苏三?这哪里是演《玉堂春》,分明是瞎胡闹。直到20世纪30年代,进步艺人提出净化舞台,跟包上台和演员饮场这些陋习才被废止。
更多精彩推荐:
返回大全页:历史细节 历史不能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