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编辑:梓岚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名言故事
大约在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孔子最后一次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父子争夺王位的斗争。
原来,卫灵公在世时,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驱逐出境,逃往晋国,但卫灵公没有取消他的太子名义。卫灵公死后,南子主持立了蒯聩的儿子蒯辄为君,号卫出公。蒯聩在大国晋国的支持下,力图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父在外,子在内,展开了父子争国的斗争。
孔子到卫国时,政局已经大致稳定,孔子的几位弟子都在卫国做官,于是卫出公也想让孔子来辅助他执政。有一次,子路和孔子谈起如何治理卫国,孔子就针对父子争位而提出首先要“正名”,也就是要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确定,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子路表示不理解,孔子就向他讲述了上面这段关于“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话, 仔细分析了正名分的重要性。
名言史例
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召晋王赵光义人宫。赵光义人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他酌酒对饮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年仅五十岁。
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二十一日,赵光义便登极为帝。赵光义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宣称杜太后临终之际,曾命宋太祖将帝位传与赵光义,赵光义再传赵光美,赵光美传给赵德昭,并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姑且不论“金匮之盟”是否真正存在,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
他任命其弟赵光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 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都获得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