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论语解读: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时间:2017-09-27编辑:梓岚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朴质胜过文釆就会粗野,文采胜过朴质就会浮华。只有文釆和朴质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名言故事

孔子很重视外表,他把美丽的装饰同“礼”联系起来。他从“礼”的思想出发,把华美的装饰看做是权力、地位、礼仪的象征,曾经赞扬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即讲究服饰之美。

孔子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既不戴冠,也不穿会客的衣服。弟子说:“夫子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 ”

孔子说:“这个人质朴而无文,我要说服他,让他学会文采修饰。”

孔子走了以后,子桑伯子的门人问:“先生为何要见孔子? ”

子桑伯子说:“这个人质朴而文繁,我要说服他,使他去掉文采修饰。”

孔子认为既要有质朴的品性,又要有动人的文采,才能称得上君子,所以很不赞赏“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做派,要劝他注意外表的文饰。可是反过来,子桑伯子却要劝说孔子去掉文采和修饰,双方自然是没有共同语言了。

名言史例

唐伯虎生于明朝成化六年( 1470年),其父在苏州街头开了一家酒店,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开怀畅饮,吟诗作赋。

唐伯虎从小读书用功,尤爱绘画。一天江南大才子祝枝山登楼饮酒,见四壁贴的画上山清水秀,花鸟灵活,不由连声称赞:“店老板这少年公子有才气,有才 气! ”他拉过小伯虎,拍着他的头说:“我再帮你找一位丹青高手指点指点! ”说完匆匆离去,不一会儿就找来了当地著名的画师沈石田。

沈石田捋着胡须,细细观看唐伯虎的画作,又见他很有礼貌,心想:“这酒家少年看来有些功底,但不知有没有灵性? ”于是略一思忖,因了古人的四句诗, 要唐伯虎当堂猜答。诗云: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聪慧的唐伯虎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字,双手奉上。沈石田一着,点头赞许,收他做了徒弟。这首诗所咏的,原来就是“风”。由此可以看出唐伯虎是一位“文质”兼得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