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24编辑:历史狂流
什么是清君侧?
【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示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清君侧的由来
中华五千年中的官场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在中国古代君主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奸诈小人,如后妃、宦官、外戚等,这些人共同的特质是善于吹牛拍马、阿谀君主,处心积虑为自己图谋利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君主身边的奸佞小人败坏政治风气,造成贪污,迫害善良百姓,在中国人的眼光中,认为这对国家、对老百姓是非常坏的。因此在中国的政坛上有许多正直的士大夫们,会上奏章要求君主清除这些身边小人。
“清君侧”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清君侧的历史事件:
①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②另一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是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他为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③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④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诛晁错、清君侧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首推汉代“七国之乱”时打出的“清君侧,诛晁错”口号。
晁错(?~公元前154),是西汉文景时代的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早年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处学习今文《尚书》。旋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
晁错看到匈奴侵扰日益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曾先后上书言兵事和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等急务。他分析了西汉和匈奴兵制的特点及兵力的长短之处,提出徙民实边和入粟塞下以拜爵免罪的建议,得到汉文帝刘恒的采纳。
之后,晁错又向文帝建议削夺诸侯王权力及更定法令等,所言多能切中时弊。景帝即位后,晁错擢为内史,不久,迁为御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削藩策》中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先后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六县和楚王戊东海郡,并决定削夺吴王濞的封地。
晁错的父亲从颍川来见他,劝他不要“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以免树怨。晁错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曾任吴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窦婴,与晁错素不相容,乘机建议景帝斩晁错以谢诸侯。景帝遂拜爰盎为太常使吴,并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错“大逆无道”,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同族无少长皆被杀。但是,这并没有平息吴楚七国之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