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4编辑:文二
上天着实厚爱琅琊山,晋时龙马渡江得名,唐遇幼卿建寺宝应,韦公泛舟西涧成诗,欧翁醉成千古一文。无数文人骚客,仁人志士在此留下不朽传奇,山是名山,人是名人,说其光彩夺目亦毫不为过,就连醉翁亭前,那座苍苔遍布,历经沧桑的薛老桥,也有着属于它的传奇。
薛老桥
薛时雨与醉翁亭
玄武湖畔,一位老者拖着病躯,孤身售字,伫立摊前,所为无他,一心募款,这人名叫薛时雨,他曾意气风发,年纪轻轻便中乡试第一。1862年太平天国之乱,他孤胆赴敌营,成功诱降嘉兴太平军,避免了一场杀戮。战乱之后,他召集流民重归土地,新建家园,安定民心,一方百姓,均得恩泽。
薛时雨像
奈何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为官第十年,同侪敌视,兄长病逝,朝廷不再重视,一连串的打击破灭了这个儒生吏治的理想。1866年,五十高龄的他弃官而去,只留下一句长叹:“两浙东西,十年薄宦;大江南北,一个闲人”。
琅琊山同乐园
仕途不顺且人至暮年,本是极倦怠时,然而面对醉翁亭崩损殆尽的惨状,薛时雨以近乎执拗的方式选择重构儒生心中的这片净土。两袖清风的薛时雨“孽孽十余年,不惜以退废之身,数数于当轴公卿”为醉翁亭重修募款,于1881年开始醉翁亭重建工程。据载,薛时雨亲自督工,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直至功成。
1885年,薛时雨病世于南京,遗体回归全椒故里时,滁人抬灵在醉翁亭、丰乐亭绕行一圈,“滁人感怀薛时雨,将醉翁亭前,让泉之上,一座石拱桥命名为:薛老桥。”这在滁州妇孺皆知。然而,小王发现在明初宋濂的《游瑯琊山记》中就早有对薛老桥方位坐标的记载,“沿溪(让泉)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早于薛时雨数百年的宋濂,是如何记载后人为纪念薛时雨而命名的薛老桥呢?这座桥究竟是因谁而得名薛老桥?
宋濂像
桥因何人名?
古以勒石记名为功,姓氏能冠以石桥名者,想来也绝非等闲之辈。抱着这种想法,在历史长卷中搜寻,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西汉宰相薛宣,另一个是明朝理学大家薛瑄。
前者在琅琊郡发迹,因才干高官至宰相,后者则是曾位居南京大理寺卿,明朝薛老桥会是以他们而命名的吗?进一步的资料查找显示,西汉时期琅琊山当时位于淮南郡内,并非琅琊郡治下,地点不对,前者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又从《明薛文清公年谱》查到薛瑄最准确的出生时间是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宋濂写《游琅琊山记》时薛瑄还未出生,所以这个可能性也排除了。历史的画卷不似笔墨般清晰,斑驳陆离间难以探访一切真相。
桥影不孤,精神永存
空濛薛老桥到底是因谁得名呢?是儒?是道?是僧?是官?是商?是民?本想借一双慧眼去探查清楚,最后却发现找去找来却是缘木求虚名。是啊,薛老从来便不是一个人,那是一种精神,一种惟愿宰治良吏行善政的精神,一种惟愿民物殷盛,天下太平的精神,这才是薛老桥名的真正意义。
所以滁州人是聪明的,是最不糊涂的,也是幸运的。正所谓:“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桥影能增山色姓甚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