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洛神赋》:曹植爱慕的洛神到底是谁?

时间:2018-09-28编辑:文二

《洛神赋》是曹植的杰作,也是魏晋时期抒情小赋的名篇。文章通过幻境叙述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

作者用优美、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人与神由相见到钟情,由钟情到相会的过程,但最终因“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彼此都只能怀着无限的爱恋,含恨而别。

613636dc42cbce0d1c859347076a48da.jpg

曹植形象

故事情节美丽动人,描写手法细致生动,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氛和神话色彩。

《洛神赋》历来受到赞赏和重视,历代研究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对于《洛神赋》的内在思想和创作动机,学者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出现两种迥然相异的意见:一是“感甄”说,一是“寄心君王”说。

“甄”,指的是曹丕的妻子甄氏,据历史记载,甄氏是汉末甄逸的女儿,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为妻。曹操打败袁绍,把甄氏嫁给曹丕,当时曹植13岁,甄氏比曹丕年长5岁,比曹植年长10岁。

持“感甄”说的学者认为,“感甄”是指作者为感念甄妃、抒发情志而作《洛神赋》。《洛神赋》是写男女相爱的,与曹植对甄氏的爱慕有关,但它又不是单纯写男女私情,赋中“君王”对洛神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所能比拟的。

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生活的积累。甄氏既美貌又贤惠,嫁给曹丕后小心侍奉公婆,被赞为“贤明”和“以礼自持”。曹植对这样一位虽然年长10岁但贤惠美貌的嫂嫂产生一种爱慕之感并不奇怪。

而且曹丕继位后,甄氏因曹丕听信谗言而被赐死,与此同时,曹植也在遭受曹丕的种种迫害。

68a6312f797937f8b95dc26db4691d4a.jpg

甄宓影视形象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年),曹植从京师返回封地,途经洛水,触景生情,一方面是对美好记忆的追念;另一方面是君臣不遇的苦恼和前程莫测的忧虑。

在此情况下,曹植由神话中的宓妃联想到过世周年的甄氏,痛定思痛,不知如何是好,便到幻想的世界中寻求寄托,洛神就是这种幻想的化身。

《洛神赋》中的宓妃,有可能是生活中甄氏形象的艺术再现,洛神的风姿也可能保留着作者对甄氏的深刻记忆,但“感甄”不同于“论甄”、“赋甄”,更不是人物传记,因此宓妃不是甄氏,而是甄氏和许多似曾相识的美人仪容的综合和升华。

“寄心君王”说是从作品的第五段“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引申出来的,这里的“君王”是洛神对“余”的称呼,而“余”是曹植用来指代自己的。

这两句话的原意是,“余”与洛神临别时,洛神表示会时常把“余”放在心上,时时挂念着。

持“寄心君王”说的人认为,曹植是以洛神比喻自己,以“君王”指代曹丕,并把“寄心君王”理解为“屈子之志”,把曹植对曹丕的态度类比成屈原对楚怀王的一片忠诚之心。

对于“感甄”说,有人认为是历史小说的杜撰,没有实据;对于“寄心君王”说,学术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仅曲解历史事实,而且与《洛神赋》的文义相违背。

《洛神赋》在字面上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歌颂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丽女性,大胆抒发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之情。

24c53e91c5e87067d9c3abde998e4597.jpg

洛神赋

文中流露出的失望、哀婉、迟疑、眷恋、追求等种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绪,可以说是曹植因为长期受压抑、受迫害,在生活上、事业上有种种不幸遭遇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曹植所塑造的洛神确实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宛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可真得,却又启迪人的深思,引发人的深省。

通篇所呈现的意境,都是在朦胧中闪现光彩,华美中流露忧郁。在作者心灵深处,洛神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可以是美的理想、爱的理想,也可能是事业的理想、生活的理想

可惜这些理想都和洛神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留给人们的只是惋惜惆怅和无尽的遐想。

可以认为,洛神是作者抽象的理想抱负的象征,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理想破灭以后悲愤凄苦的心情。

这种心情含蓄而又尖锐地控诉和谴责了当时压抑人才、摧残理想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一定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