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8编辑:文二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它与西方建筑艺术和伊斯兰建筑艺术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
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20世纪初。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15种类型,以及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除了有基本共同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无所不在,建筑物的营造也不例外。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本质是主张君权至上的儒家等级思想具体化,根据人们的身份等级制定建筑标准,任何人不得逾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思想对于我国古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讲究建筑的和谐美。儒家认为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准则和美学境界。古代传统的“前堂后寝”、方正对称的布局就体现了这种美学主张。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这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也有明显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对建筑风格影响深远。中国传统的建筑活动在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下,特别强调选址,注意将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提高整个自然环境的美学质量。
许多著名建筑群的选址基本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于是,形成了名山必有古刹的中国古建筑的分布特点。勘察地形、看风水是建筑动土之前的大事。
因此,上至宫殿皇陵,下如茅屋瓦舍无不小心翼翼、认真对待。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
儒家讲究孝道和厚葬,重视丧葬制度,因此,我国古代祠庙和陵墓建筑相当发达。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至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视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儒家思想对民居空间设计影响深远。从目前存留的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来看,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
其中民居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其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率真而质朴。中国古代民居以庭院建筑为主,布局一般也是将重要建筑置于中轴线上,两侧均衡对称安置次要建筑,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
在这类民居中,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如尊长居中等。民居中尊卑有序、长幼男女有别,各色人等的起居、活动空间有明显区分的做法,是儒家的宗法礼教等级观念在居住文化方面的反映,此类建筑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儒家对建筑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城市和建筑群大的平面布局方面,它的触角波及单体建筑的每一个细小方面。
不仅重要建筑受礼制的约束,甚至普通民居的开间多少、屋顶的形制、高矮、开间、进深、门的大小、漆画及装饰物的颜色、类别、数量等细节,历朝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特点是: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规划严整,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等。
从这样的建筑特点中可以透视中华文化的精神:
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讲求天人合一;
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