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2编辑:文二
三、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1、节俗
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
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
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以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福州许多寺庙、莱馆都经营素菜,其中以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四、地方文化
1、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
已有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比,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