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4编辑:文二
布币是哪个朝代的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布币种类有哪些
一、梁充当(百布)空首布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体比原始布大为缩小,轻薄整齐,制作精良,也称铲布。此布銎长,空可纳柄。币身有多种形状。
平(方)肩弧足或足面稍向内凹者,如方肩空首布。钱身近正方形,正背有三道直纹及文字,如安臧布。尖肩尖足空首布,正背也有三道直纹,如甘丹布。斜肩空首布,晚期出,最大的为三川折布,最小的为东周布。
这些布钱多附有文字,记干支、数字、地名、天象、事物等内容,一字二字不等。其货币单位为“祈”,春秋时重35克,战国早期12—17克,晚期轻至10克左右。
二、平首布
又叫实首布,形秦半两体比空首布更小而薄,相当精美平整,基本上已脱离农具的原形,如銎和三条背直纹均消失。春秋末期始见,盛行于战国中晚期。
平首布种类很多,乾元重宝大元通宝均布首扁平无銎,布背素面,布面有各种文字,记地名和货币单位祈、寻等。布的重量也从30克至五六克不等,变成一种有一首两肩两足的扁平光亮的小铜片。又可按重量分成大小几种,有以铭文表示二祈、一祈、半祈的,寓有子母相权之意。
形制上有平肩、耸肩、圆肩、方足、圆足、尖足等等。战国中期盛行的平首布有晋阳、梁、安邑等祈字布,各分为半祈、一祈、二祈三种,重量不等,如“安邑一祈”重17克,“梁一祈”重10—16克。
另一种叫爰字布,魏国大梁铸,文字多,有两套;一是“梁正尚金当爰”和“梁半尚二金当爰”;二是“梁充祈金当爱”和“梁充祈五、二十当爰”。形同第二套的还有“山阳布”,分大、中、小三种。
晚期平首布更轻小精致,重约五克,钱面多记地名,有三种类型:方肩方足平首布,多铸三晋地名,背有表示货币单位的一半、半等字;尖肩尖足平首布;圆肩圆足平首布。
三、三孔布
系圆足布的一种。布首和两足各有一孔,备穿扎。钱背有数字表示币值,大布为“一两”,小布为“十二朱”。这是铢两币的先导,秦半两钱实源于此。
同期还有些异形布,如分布,涅金,陈布当祈,垂字布,忻字布等,制作比较规整,字数一般较多,上有地名,重量名称或价值单位,重约15~30克。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布币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古代货币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